

张谦
张谦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1993年05月出生,男,汉族,山东鄄城人。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09月,作为推荐免试直博生入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并于2022年0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积极参与导师吴春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张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造山带变质作用,对敦煌造山带的中-高级变质杂岩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显微岩相学、岩石与矿物化学、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深入解剖了该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及其造山过程。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揭示了敦煌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和产出特征。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地质填图,识别出“敦煌杂岩”主要呈两种类型的变质-构造混杂岩产出:(a) 完全无序的、具有“基质夹岩块”构造特征的混杂岩;(b) 相对连续的、呈大规模构造岩片叠置产出的混杂岩。锆石U-Pb定年工作揭示敦煌杂岩是由不同规模的古老大陆碎片(形成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年轻变沉积岩构造岩片(不同构造岩片的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739 Ma、~565–434 Ma、~409 Ma)之间的无序堆叠而成,形成于古生代俯冲过程。
2).发现了敦煌造山带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普遍性。在敦煌造山带红柳峡构造块体新发现了三处独立的退变榴辉岩露头,变质高峰期绿辉石的硬玉组分含量为~26–40%,压力峰期的变质P-T条件约为~2.1 GPa / 700 ºC(高压变质相系),指示了该地区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普遍性。
3).揭示了造山带中不同构造岩片的叠置现象及成因。敦煌造山带西部卡拉塔什塔格(变质年龄为~430–390 Ma)和西南部阿克塔什塔格构造块体(变质年龄为~1.98–1.85 Ga)的中高级变质杂岩是形成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造山作用的产物,但具有类似的构造产出特征:由不同原岩类型、原岩年龄、变质程度、变质年龄的构造岩片无序堆叠构成,记录了“顺时针型”P-T轨迹,不同构造岩片之间的变质峰期P-T条件差异较大。研究将之解释为俯冲深度不同的构造岩片,在折返阶段的较浅部位混杂在一起所形成的构造-岩石组合。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张谦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期刊《Science Bulletin》《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且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或展板报告,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