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前旗
张前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1991年12月出生,男,汉族,安徽省界首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11年9月至2015年7月在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就读,获地质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并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参与导师张海春研究员以及王博研究员主持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等项目。
张前旗主要研究中生代早期的昆虫化石学,涉及蜉蝣目、蛩蠊目以及半翅目等门类,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北部、准噶尔盆地西部等边远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全国10余省(自治区),发现了大量的昆虫化石。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西湾盆地下侏罗统石梯组中发现了丰富的海、陆相动植物化石,并开展了详细的分类学、埋藏学和沉积学研究,建立了“西湾生物群”并基于沉积学、埋藏学分析揭示了已知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和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现象。该成果为深入了解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水-陆生态系统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2).报道了产自陕西省铜川市中三叠统铜川组蛩蠊目牙蠊属(Chauliodites)1新种和贵州省中三叠统1新组合,重新研究了云南下三叠统卡以头组的牙蠊属1已知种。对牙蠊属开展了系统研究后发现该类群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很可能与全球早三叠世石松类植物的崛起密切相关。该成果为了解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对昆虫演化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
3).系统梳理了我国三叠纪的昆虫化石记录,以铜川昆虫群为研究重点,共报道1新科、3新属以及4新种,并综合运用系统古生物学、古生物地理学、古生态学、支序系统学和埋藏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揭示了铜川昆虫群在早中生代的演化及环境背景,进一步加深了对三叠纪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
张前旗读博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4篇,以第一作者在《Geology》《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Historical Biology》《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以及《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A》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第一作者在《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上发表2篇论文。其中关于蜉蝣目的研究成果被《Geology》杂志以封面形式刊登,并得到国内外多家媒体(CCTV-13、新华网、江苏卫视和The Economist等)的正面报道。张前旗博士研究生期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21年)、中国科学院地奥一等奖学金(2021年)以及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