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羽初
刘羽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助理。1997年3月出生,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19年9月开始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6月获地质学硕士学位。
刘羽初以隐翅虫化石的形态分类学和生态地理演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阶段描述和报道了华北义县组和缅甸下白垩统中的多个新化石标本,并建立了隐翅虫化石数据库,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发现了化石记录中新的基干类群,为了解中生代隐翅虫的分化时间提供了重要的校准点。描述并报道了华北下白垩统义县组中的一种新隐翅虫化石标本,该化石标本与巨须隐翅虫亚科(Oxyporinae)和突眼隐翅虫亚科(Megalopsidiinae)较为相似,但关键特征却差异较大。通过对新标本编码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隐翅虫化石新属种是除巨须隐翅虫亚科外的其他所有隐翅虫亚科的姐妹群,可能代表了隐翅虫亚科群一个早期分化的支系,代表了隐翅虫亚科群的一种已经灭绝的基干类型。
2).发现了多个隐翅虫亚科的最早化石记录。描述并报道了缅甸下白垩统中隐翅虫科原蚁甲亚科(Protopselaphinae)的两个新属种,其中包括了原蚁甲亚科的第一个化石记录。报道了缅甸下白垩统和华北义县组出产的伪隐翅虫亚科(Pseudopsinae)的两个新属种。2020年报道的缅甸下白垩统中的伪隐翅虫亚科化石被认为是第一个也是最早的(99 Ma)化石记录。随后又在华北义县组中发现了新的压模化石标本,将伪隐翅虫亚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时间追溯到了125 Ma。
3).进行了基于“大数据”的隐翅虫化石和现生物种的统计分析工作。通过查阅超过三千篇相关研究报道文献,初步建立了一个隐翅虫化石数据库。基于目前的统计结果,发现中生代时期的隐翅虫的地理分布位置较为局限和单一,主要分布于中高纬度地区。与之相比,现生隐翅虫科分布在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之上,较中生代时期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同时物种多样性有大幅度升高。早白垩世的隐翅虫多样性增加,暗示了当时气候快速变暖对隐翅虫物种多样性的正效应。同时,较高的温度可能也是白垩纪甲虫化石普遍较小的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科学研究,刘羽初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包括古生物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Cretaceous Research》《Historical 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和《Zootaxa》。研究生在读期间,刘羽初连续两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2021),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2019-2021)等荣誉,并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上作口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