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慈航



罗慈航  男,汉族,1998年7月出生,江苏苏州人。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就读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系,获得学士学位2020年9 月至2022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同年9月以硕转博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硕士期间参与了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

罗慈航在硕士期间主要以白垩纪缅甸琥珀生物群为研究对象,目前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蚂蚁拟态行为。奇翅虫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昆虫,被认为是最奇特的昆虫化石类群之一,其生活习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极具争议。他基于中国、缅甸、美国、巴西的标本,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icro-CT三维重建、几何形态测量学、系统发育学等方法,对奇翅虫的形态、系统发育关系、生态行为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了一类拟态蚂蚁的奇翅若虫,这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确切的拟蚁行为证据,将拟蚁行为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五千万年;并论证了这类昆虫的成虫具有拟态蜂类的行为,揭示了目前已知化石证据中唯一具有转换拟态行为(在不同生命阶段拟态不同的对象)的昆虫类群。研究成果发表于地学综合类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这是古昆虫学领域在该期刊上的首次发文。

2).澄清了玉门鞘蠊的分类地位。玉门鞘蠊科最早发现于酒泉盆地下白垩统,是当今争议最大的昆虫化石类群之一,其分类地位对于甲虫的起源及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玉门鞘蠊是网翅总目的一个特化的类群,是现在蟑螂、螳螂的 “远古亲戚”。该研究解决了古昆虫学上由来已久(近50年)的一个争议,并揭示了玉门鞘蠊与原始甲虫的相似性是趋同演化的结果。研究成果发表于古生物学期刊《Palaeoworld》杂志,被新华社、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报道,并登上了微博热搜,获得了数亿的点击量。

3).报道了大量昆虫化石新标本。他对中新生代的蜡蝉、玉门鞘蠊、脉翅目幼虫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报道了多个新属种,建立了许多新的分类单元,包括蜡蝉亚目下的1新亚科、3新属和4新种,玉门鞘蠊科的2新属新种和脉翅目幼虫的1新属新种。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Geological Magazine》《Cretaceous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Historical Biology》《Fossil Record》《Palaeoworld》《Insects》等SCI期刊。

基于以上成果,在硕士期间罗慈航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 SCI期刊论文10篇。同时,他参加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十届学术年会、IGCP679第二次国际研讨会、3rd Palaeontological Virtual Congress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报告3次。他还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地奥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