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召文



裴召文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1998年02月出生,男,汉族,山东泰安人。2016年9月至2020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20年9月开始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22年9月开始以硕博连读方式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在读期间,裴召文在导师常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英国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的学者开展合作,基于微磁模拟和机器学习方法,定量研究自然界中常见磁性矿物的磁学性质和形态特征,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基于有限元微磁模拟定量计算了弯曲或坍塌生物磁铁矿链的磁学性质。通过构建一系列正演模型并进行微磁模拟计算,确定了生物磁铁矿链弯曲或坍塌角度与各种岩石磁学参数的定量关系,为地质样品中生物磁化石的鉴定、追踪早期地球的微生物活动和解译气候变化相关的环境磁学参数提供了数值约束。

2).基于有限元微磁模拟定量分析了化石磁小体古地磁信号的稳定性。通过系统的有限元微磁模拟,揭示了链弯曲或坍塌基本不会破坏天然剩磁的磁畴状态和热稳定性,生物磁铁矿所记录的天然剩磁信号能够在上亿年的地质历史中保持稳定,为基于化石磁小体的磁性记录分析早期固体地球的演化历史提供了理论支持。

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算法,构建了显微图像中磁性矿物尺寸、形状和原位信息的自动识别框架MagNet。该框架在测试集中展现了良好的性能,在磁性矿物形态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基于磁性矿物形态参数的古地磁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裴召文在就读期间共发表英文SCI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共同作者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曾参加AGU、IAGA-IASPEI、CGU、Magnetic Interactions等学术会议,获得CGU 2022学生优秀论文奖和Magnetic Interactions 2022学生优秀报告奖。

在学习之余,裴召文热衷于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在读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班级兼职辅导员、地质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高君宇学生党支部纪检委员,北京大学第二届心理委员、同时担任“海洋环境与动力学”(全英文授课)助教、北京大学党性教育读书班和党的知识培训班领队辅导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等活动中担任志愿者。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以及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学习优秀奖、社会工作奖、优秀科研奖、学术创新奖等荣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