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天依
贾天依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本科生。2001年7月出生,女,汉族,2018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空学院。2019-2020学年,贾天依同学由于成绩优异获得校级年度个人荣誉学习优秀奖;2022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大学期间,她同样在科研领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大一期间获院级“学术希望之星”铜奖;大二参加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大三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一次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并在第五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获优秀报告奖;同年参加Goldschmidt2021并做英文口头报告;大四参与第三次月球样品申请与研究工作,并获校级“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8年来,贾天依同学跟随导师进行低温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方向的研究,并自2021年起开始进行行星科学相关的研究。本科期间与地科院、南京大学、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现取得如下成果:
1).利用黄铁矿含量与硫同位素恢复Boring Billion期间海底氧化还原程度: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Boring Billion期间大气的普遍缺氧使得生物演化缓慢,趋近于停滞。然而,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的发现对这一认知提出了质疑。本研究通过对孔隙水中的黄铁矿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孔隙水中的扩散-对流-反应模型,进而利用雾迷山组白云岩中的黄铁矿含量与硫同位素数据反推形成时海底的氧化还原程度。上述模型结果表明,在中元古代大气缺氧的背景下,海底仍旧存在局部的富氧环境,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存与演化。该研究成果在Goldschmidt2021中做英文口头报告并于2020年4月发表于Precambrian Research(以第一作者身份)。
2).古元古代海洋Mg循环研究与来自白云岩Mg同位素的证据:通过对古元古代白云岩中的Mg同位素进行实验测试,发现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的白云岩Mg同位素值显著重于其后,并在显生宙前显现出明显的持续负漂移过程。研究认为,这一持续的负漂过程能够指示海水中镁同位素的变化趋势,进而指示河流输入镁元素组分的同方向变化,从而进一步反映了古元古代地球陆地地表硅酸盐岩与碳酸盐岩比例的变化,为研究早期地球的陆表演化提供了新的指示性指标。这一比例可能深刻地影响早期地球的气候体系,进而影响生命的生存与演化。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在第五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上做口头报告并获优秀报告奖。
此外,贾天依同学在校期间外语成绩优异,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均取得了600分以上的成绩,并选修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多次主办大型文艺活动并向全校师生开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