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博



久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2018级博士生。1995年10月出生,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获得资源勘查工程学士学位;2017年9月至今,以硕博连读方式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参与了导师黄文辉教授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一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研究方向主要为两个方面:1.深层热液改造型古岩碳酸盐溶储层中流体-地层相互作用;2.煤型锗矿、高铝煤中锂、镓、铌沉积中关键金属赋存模式及富集规律。目前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碳酸盐储层研究方面,对深地深盆中油气资源进行探究,研究以深部热液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作用展开,并对热液流体在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深层-超深层古岩溶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改造模式,运移模式,及流体演化模式形成了一定新认识,研究认为含油气盆地热液流体运移同油气生烃共同受控于幕式构造活动控制,建立了微观尺度上生烃-热液溶蚀-充填动态运移成藏模式。

2).对煤型矿床及煤系沉积物中关键金属元素锂元素及锗元素的赋存特征,富集规律,潜在的成矿模式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以内蒙古准格尔特大型露天煤矿中异常锂,镓,稀土元素及中国特大型煤型锗矿胜利煤田乌兰图嘎锗矿,大型煤型锗矿二连盆地伊敏锗矿中的锗元素的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讨论,对准格尔大型高铝富锂、镓、铌煤矿中锂和镓的赋存模式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潜在的煤型沉积中锗与锂元素的富集模式。

3).建立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学习对3维CT成像及2维图像中常规与非常规砂岩、碳酸盐岩、煤储层中孔隙结构参数和岩石学结构参数的表征方法,适用于3维CT图像、2维SEM图像、铸体薄片图像以及常规显微镜图像,为数字地质中,数字岩心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久博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包括《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Ore geology review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石油地质学与煤地质学主流期刊,博士毕业论文已被AAPG接受待刊中,同时授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博士期获得国家博士奖学金、AAPG全球助研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及奖励。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地质学领域重要学术会议,2019年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2021年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等,并作口头汇报。2022年秋季开始在北京大学开展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师从金之钧院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