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银彪



彭银彪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1991年8月出生,男,汉族,湖北天门人。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与工程学院,获资源勘查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彭银彪的研究方向为变质地质学与岩石大地构造,主要聚焦青藏高原特提斯洋演化和岩浆弧的构建与破坏的研究。彭银彪在博士期间作为科研骨干积极参与了导师于胜尧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课题项目。对青藏高原的北祁连增生造山带,柴北缘增生-碰撞造山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及缝合带之间的块体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累计野外工作超过120天。基于系统的变质-深熔-岩浆作用耦合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厘定了青藏高原北缘新元古代大陆弧的时空格架,恢复了阿尔金-祁连-东昆仑微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的边缘位置,构成了统一的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揭示了原特提斯构造域内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昆仑-安多微陆块群与冈瓦纳大陆存在亲缘性,伴随原特提斯洋455-430 Ma期间的穿时闭合,微陆块群最终拼合至冈瓦纳大陆的北缘。

2).在祁连地块北缘构建了完整的早古生代“安第斯型”大陆弧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结构剖面,该弧剖面记录了大洋俯冲和初始碰撞两期陆壳生长事件。确定了弧岩浆就位引发的地壳加厚和地温梯度上升,是同期高温变质-深熔作用等地壳活化过程的主要诱发机制。

3).在班公湖-怒江带新厘定了亲弧性质的榴辉岩,构建了榴辉岩完整的P-T-t演化轨迹,论证了榴辉岩的形成与构造剥蚀过程有关,结合经构造剥蚀由弧前物质参与形成的埃达克岩,提出俯冲构造剥蚀是岩浆弧破坏和弧岩浆岩再循环的重要机制。基于岩石学-沉积地层-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学科证据,论证了中生代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内洋底高原的平板俯冲是造成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145-130 Ma期间岩浆间歇的主控因素,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过程。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彭银彪博士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arth-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论文10篇,另参与发表SCI论文15篇,论文总被引620余次。彭银彪博士期间先后荣获了山东省首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中国海洋大学 “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此外,他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在第十八届冈瓦纳到亚洲国际会议上荣获“学生展板报告一等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