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煜奇
钱煜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7级博士研究生。1994年9月出生,男,汉族,浙江嘉兴人。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并获地质学(基地班)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布朗大学进行联合培养。钱煜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地质与火山学。
在博士研究生期间,钱煜奇参与了多项嫦娥五号相关研究,在着陆区地质背景、模拟月壤研制、返回样品分析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成为嫦娥五号样品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基于此,以第一作者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篇)、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篇)、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1篇)和Icarus(1篇)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这些论文一经发表就被嫦娥五号样品分析论文多次引用,有效帮助实现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有:
1).重建嫦娥五号着陆区地质历史。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对着陆区地质单元进行了划分。通过撞击坑定年法限定了地质单元形成时间,通过撞击坑穿透法估计了玄武岩厚度,通过高光谱数据分析了主要矿物组成,并最终重建了着陆区的地质、构造、撞击及火山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着陆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并分析了各个地质单元的采样价值,提出年轻玄武岩具有最大的科学意义。该成果分别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和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为样品分析,尤其是年代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2).揭示嫦娥五号玄武岩喷发过程。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对嫦娥五号着陆区火山机构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嫦娥五号玄武岩喷发的四阶段模型,嫦娥五号玄武岩形成于夏普月溪源头火山口的喷发。夏普月溪喷发自露湾,在喷发早期形成了席状熔岩,展布在嫦娥五号玄武岩单元范围内;喷发晚期,随着喷发通量的减少,熔岩逐渐聚集到中部并最终下蚀形成月溪。该成果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对返回样品岩石成因学及月幔源区性质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3).阐明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性质与物质来源。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制约了嫦娥五号着陆区的月壤性质,在此基础上制备了模拟月壤用于工程单位的地面实验。该成果于2020年发表于Icarus,对嫦娥五号钻取采样具有参考意义。除此之外,对嫦娥五号着陆点附近的撞击坑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撞击坑数据库,根据溅射物厚度模型和撞击坑退化模型,发现嫦娥五号月壤以原位物质为主,外来物质不到10%,着陆点溅射物年龄大多小于2亿年。该成果分别发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对返回样品中外来物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