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涛
徐小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992年10月出生,男,汉族,山东莱州人。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地质工程学士学位;2016年推荐免试攻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硕士学位;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并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学位,硕博期间师从邵龙义教授。博士期间参与导师主持的多项科研项目,并主持刘宝珺地学青年科学基金暨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早白垩世阜新陆相湖盆对大洋缺氧事件(OAE 1b)的响应。
徐小涛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与古环境,聚焦于大洋缺氧事件在陆地响应机制的研究。通过对阜新盆地早白垩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以及大洋缺氧事件在陆地响应机制的研究,取得主要创新性科研成果如下:
1).建立了断陷盆地层序格架下的平衡充填型湖相富有机质泥质岩沉积模式,总结出平衡充填型湖盆阶段厚层富有机质泥质岩展布特征。
2).提出利用化学蚀变指数判断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流程,并揭示出早白垩世陆地化学风化与同期湖泊富营养化及缺氧环境的内在关系。
3).证明了阿尔必阶早期广泛存在的野火事件,明确提出野火事件与湖泊及海洋缺氧环境密切相关。
4).限定出阿尔必阶早期大洋缺氧事件OAE 1b在阜新陆相盆地中的响应层位,并提出缺氧事件的火山活动驱动—化学风化及野火燃烧协同的控制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徐小涛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Geoscience Frontier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Geological Journal》等地学领域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古地理学报论文“利用泥质岩化学蚀变指数分析物源区风化程度时的限制因素”入选2020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徐小涛博士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一届德贻煤地质学教育基金优秀博士生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积极参加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alaeogeography、第十五和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全国煤及其共伴生矿产资源青年地质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荣获2019年全国煤及其共伴生矿产资源青年地质论坛大会优秀学生报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