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笑
王笑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992年1月出生,男,满族,辽宁鞍山人。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学系,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2016年9月进入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读研,导师为李旭平教授;2019年9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张健教授。
王笑在博士研究生阶段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重点以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大青山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针对孔兹岩带所经历的碰撞前俯冲增生、陆-陆碰撞造山及碰撞后地壳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新认识:
1).通过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大青山地区的晚太古代-古元古代TTG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TTG片麻岩的岩石结晶年龄普遍在2.55-2.30 Ga, 变质年龄在1.95-1.85 Ga,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与俯冲相关的弧岩浆特征。基于此,提出约2.55 Ga大洋岩石圈沿着阴山地块南缘约开始俯冲,随后在1.95-1.85 Ga大洋岩石圈闭合,阴山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碰撞形成西部陆块。
2).通过对孔兹岩带内的古元古代二道凹群内出露的中-低级变质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变质火山岩的岩石结晶年龄普遍在2.45-2.35 Ga, 变质年龄集中在1.95-1.85 G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果显示其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基于此,推断该弧岩浆作用是在约2.45 Ga发育于阴山地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并首次提出与孔兹岩带内的高级变质岩石一起,中-低级变质岩石也在约1.95-1.85 Ga参与孔兹岩带最终碰撞事件。
3).通过对孔兹岩带大青山地区1.95-1.93 Ga的埃达克质花岗岩和1.86-1.80 Ga石英二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孔兹岩带在1.95-1.93 Ga从同碰撞-碰撞后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随后在1.86-1.80 Ga进入碰撞后的折返抬升阶段,并最终完成碰撞形成孔兹岩带的过程。
4).通过对孔兹岩带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岩浆演化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孔兹岩带从晚太古代起始俯冲的时间和俯冲方向,以及到古元古代最终碰撞的全过程。提出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在晚太古代沿着阴山地块南缘进行了长期的地壳增生作用,随后经过俯冲和碰撞在1.95-1.85 Ga形成孔兹岩带。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王笑博士生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地质学领域主流SCI期刊《GSA Bulletin》《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以及《Precambrian Research》上发表论文10篇,并获得中山大学2021和2022年度国家奖学金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