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彪



赵云彪,男,汉族,1998年11月出生,河南辉县人。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就读于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16月获得学士学位,现就读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学习方面,赵云彪同学刻苦努力,四年综合成绩排名第一。曾担任学习委员,地质博物馆讲解员等职务。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作为交换生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学习一年。四年期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卓越工程师奖学金1次、校级特等奖学金1次、校级一等奖学金2次、“三好学生”3次、“优秀学生干部”1次。获得“桂林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论文被推选为“桂林理工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科研方面,2017年起跟随导师方贵聪副教授对南岭地区的钨矿床成矿作用开展研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申请获得一项“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第十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进入“省赛”。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EI检索论文2篇,科技核心论文1篇,第一作者论文2篇。主要学术成果有:

(1)创新性总结了稀有金属铋的前沿应用领域和需求前景,促进了铋资源的科普与宣传(赵云彪等, 2021,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系统总结了江西盘古山钨矿床的研究进展,指出W-Te-Bi富集是该矿床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大特色(赵云彪等, 矿产与地质);

(3)率先总结华南石英脉型钨矿床的扇状成矿规律,即该类矿床常于花岗岩体顶部形成倾向相反的两组矿脉,提出寻找相反倾向矿脉的找矿新思路(方贵聪, 王登红, 冯佐海, 付伟, 康志强, 吴家旭, 赵云彪等, 2021,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系统总结了南岭铋矿床的成矿规律,为深入研究铋矿床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方贵聪, 王登红, 陈毓川, 黄凡, 王岩, 赵云彪等, 2021, 地质学报)。

社会实践方面,赵云彪同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公益活动。新冠疫情期间,积极参与到疫情抗击工作中,协助村委会进行人员登记及消杀工作。担任地质博物馆讲解员期间,多次跟随组织看望聋哑儿童,为他们带去学习用品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了一场场生动的地质科普讲解,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多次参加献血,看望抗战老兵活动,在参加这些的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也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