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毓



李锦毓,男,1996年6河南鹤壁,汉族2014.09-2018.06就读于南华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8.09-2021.06就读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导师为钱烨副教授目前,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为蒋少涌教授。

硕士期间,李锦毓致力于热液矿床和成矿相关的火成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跟随导师钱烨副教授参加云南地区金矿床调研(勐满金矿、老寨湾金矿、长安金矿、北衙金矿等)、辽东半岛地区金矿(五龙金矿、四道沟金矿、白云金矿、小佟家堡子金矿、林家三道沟金矿)、吉南西岔-金厂沟金矿、东昆仑地区东段金银矿(那更康切尔银矿、哈日扎银矿)、红透山铜锌矿等矿区的野外调研、样品采集和相关的室内研究。在导师钱烨老师指导下,其根据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结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四篇,包括三篇SCI和一篇EI。其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1)东昆仑地区广泛出露早古生代岩浆岩,其形成与原特提斯洋演化有关。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是认为原特提斯洋闭合于晚奥陶世;另一种观点认为原特提斯洋闭合为早-中志留世构造背景的不明确,影响了相关的找矿工作。通过研究东昆仑东段哈日扎地区晚奥陶世高镁埃达克岩(~448 Ma,俯冲)和S型花岗岩(~444 Ma,碰撞),把东昆仑东段闭合时间限定为晚奥陶世(~444 Ma)。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东昆仑地区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原特提斯洋在东昆仑地区东西方向上“中间晚,两边早”的穿时性闭合模式。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在中国北方东部即中亚造山带东段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区分布有大量侏罗纪火成岩。根据该地区火成岩时空分布特征(如在中-晚侏罗世,松辽盆地以东地区缺少该时期的火成岩),简述了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板块对该区域的影响范围,认为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的远程效应影响到华北克拉通北缘,华北克拉通北缘在中-晚侏罗世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板块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3)东北地区大量火成岩与金矿在~125 Ma左右形成,同时,~125 Ma也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巅峰时期。其对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内部原因进行了探讨,根据五龙金矿地区相关的早白垩世岩体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在~125-120 Ma,古太平洋板块发生了约80度的转向(西南-东北),在此期间,构造背景由伸展转变为挤压。相关成果发表在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4)红透山铜锌矿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太古宙大型VMS型矿床,该矿床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根据多元S同位32S、33S、34S和36S)分析和硫化物的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其认为该矿床S源以深部岩浆活动带来的S源为主,硫化物显示出轻微的非质量分馏特征约有3.5 %的海水硫混入。此外,在变质变形过中,红透山矿硫化物可能以物理变形和重结晶为主,其无明显外来物质加入。相关成果展示在其硕士论文当中

李锦毓,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曾申请了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辽东半岛五龙地区赋矿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项目编号:101832020CX211);并且还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如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矿床会议和青藏高原地质矿产研究新进展交流会等。同时,其还曾担任研究生文化部副部长,组织多次实践活动,获得学院和同学好评;获得吉林大学2019-2020学年二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21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其硕士论文被评为2021年吉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