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衍



姜衍,中国海洋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2月出生,男,汉族,山东烟台人,中共预备党员。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地球物理学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目前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凌研究员课题组。

硕士研究生期间,姜衍学习成绩优异,参加了导师姜素华教授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燕山期多板块汇聚与陆缘构造过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廷贾西巴兰线断裂特征与南海南部形成演化”和中海油科技攻关项目“阳江东凹恩平—文昌组烃源岩形成条件及勘探潜力”、“ 阳江—一统暗沙隐伏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盆控藏作用研究”。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姜衍积极投入,勇于创新,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重磁方法的拓展研究。基于高精度全球重磁资料,拓展了小波分解、重磁延拓、剩余重力异常计算重磁研究方法,同时利该方法详细界定了东北地区微地块边界,研究结果合理,说明该研究方法可靠,具有推广前景;(2)重磁方法与地质分析综合应用。利用重磁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构造属性,揭示了班公湖—怒江洋的双向俯冲历史,并重建了班公湖—怒江洋的自东向西剪刀式闭合过程,该研究技术可以推广应用;(3)走滑构造理论指导下的海上油田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利用走滑构造理论,分析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烃源岩的源-汇特征,再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模拟了油气资源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科学研究,姜衍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期刊《Gondwana Research》发表论文1篇、在EI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发表论文1篇;以第二作者(导师一作)在国际SCI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论文1篇;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在《Gondwana Research》、《Earth-Science Reviews》《Geology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

姜衍在大学本科获得3次校级奖学金硕士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等多项荣誉和奖项;参加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并做了会议展板,会议论文已被录用。此外,姜衍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参加抗疫工作等热心帮助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获得多项荣誉。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姜衍将继续继承和发扬李四光先生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为我国地质和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