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旭



代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19945月出生,男,汉族,四川眉山人。20129月至2016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获得资源勘查工程学士学位;20169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攻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参与了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三叠纪地球生物学。

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菊石的演化。目标是揭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菊石的灭绝和复苏过程,以及形态和古地理演化模式。为了解决这些科学问题,他在华南和西藏开展了大量野外工作,在青藏高原工作累计时长8个月。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揭示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菊石形态演化过程,否定了前人认为的非选择性灭绝模式。前人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表明菊石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多样性锐减,但是形态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他通过对菊石化石的观察,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随后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期127个菊石种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研究,发现菊石形态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急剧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形态选择性,即弱壳饰的菊石更容易残存。此外,发现灭绝后新生的菊石也具有弱壳饰的特点。这些结果改变了我们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形态演化的认识。

2. 发现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期一次快速生物复苏现象,并提出生物多幕式复苏模式。传统观点认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后的早三叠世生态系统萧条,结构单一,生物复苏迟缓。基于湖北利川尖子山剖面和贵州谷脚剖面3500多块化石标本,发现当时海洋生物多样性高达68表明大灭绝后不到一百万年时间内一次快速生物多样化事件研究成果作为《揭秘海洋生态系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中的响应过程》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3. 证实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造成菊石出现全球化现象,并揭示了内在的机制。利用两种生物地理网络计算方法对全球中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的菊石化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菊石在早三叠世出现了两次生物全球化现象,刚好对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Smithian晚期两次大灭绝事件。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生物出现全球化的三种机制地方种的选择性灭绝地方种变成广布种新生出广布种。该项研究作为《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2020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代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成果两次入选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同时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两次国际会议和五次国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 截止目前,代旭已经发表了17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包括地学领域著名期刊《Geology》、《GSA Bulletin》、《Paleobiology》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