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嗣慧



罗嗣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1990年9月出生,男,汉族,湖南新邵县人。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2016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士学位;2016年9月-2020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

罗嗣慧在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为油气井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多项重要仪器研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研制”,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项目“井周扫描三维核磁共振探测系统研制”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仪器研发项目“偏心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等,设计并制作实现了多种油气井核磁共振探测仪器的探头。其中,罗嗣慧参与研发的井周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仪器,突破了现有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局限,是地球物理测井领域的重要进展。非常规及复杂油气储层,其储集参数和孔隙结构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核磁共振解释与应用难题,影响了储层探测与应用成效,创新研制出具有井周扫描功能的井下核磁共振仪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同时,罗嗣慧参与研发的偏心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探头已经下井测试,其性能指标达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油气服务公司在偏心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这一核心部件的技术垄断。

罗嗣慧基于仪器研发项目的基础研究成果,共发表仪器相关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JCR 2区 Top,IF 5.63);《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JCR 2区,IF 2.69);《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CR 4区,IF 2.11),影响因子共计10.43;非第一作者论文6篇,包括《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pplied Magnetic Resonance》及《石油科学通报》,影响因子共计13.44。基于仪器的创新设计,罗嗣慧作为主要发明人,与导师团队共累计申请探头设计相关发明专利23件,其中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8件,另有10件进入实审阶段。罗嗣慧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邀到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及法国等参加核磁共振领域重要国际会议磁共振微显微成像国际会议(ICMRM)、磁共振多孔介质国际会议(MRPM)会议,并作大会口头报告3次、张贴报告2次。

罗嗣慧在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主办的“中国好设计”团队奖银奖(学生排名1/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研究生”与“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其仪器研发与攻坚的励志故事被报道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强国的“中石大榜样”专栏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