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阳



徐希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硕士,1995年6月出生,男,汉族,山东泰安人。2013年9月-2017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资源勘查(固体矿产)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9月-2020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徐希阳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导师负责的科技部973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致力于研究真菌去除污水中重金属铅离子的速度效率以及内在机制,着力于探究微观区域铅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多次外出参加973项目学术交流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年会等,进行学术交流并发表会议论文摘要。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如下成果:

1)确定了不同条件下钋青霉菌对铅离子的去除效率,查明了该菌株对Pb2+的耐受能力和吸附累积规律,阐释了Pb2+在真菌中的形态转化机制。通过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菌丝体胞内外形成纳米级和微米级的含铅矿物,经鉴定为磷氯铅矿,草酸铅,单质铅。该发现扩展了生物矿物的种类,添补了铅元素生物地球化学新内容。

2)监测到外接电流-真菌-铅离子之间的电子转移现象,阐明外接直流电促进钋青霉菌胞外电子转移的内在本质,该实验提高了真菌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效率,拓展了胞外电子传递的物种范围,为环境污染修复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3)明确了钋青霉菌在Pb2+胁迫下的代谢响应机制。通过GC-MS和HPLC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证明为抵抗Pb2+毒性该菌株草酸的分泌显著增加,通过草酸与铅离子螯合形成有机酸铅化合物来降低胞外重金属的胁迫危害。

4)揭示了钋青霉菌在Pb2+胁迫下的蛋白质组响应机制。对不同处理组中的差异蛋白进行了准确鉴别及相关量化,并结合功能分析、互作网络分析和细胞通路分析进行归类,从而建立起转运蛋白螯合Pb2+,还原酶还原Pb2+的胞内解毒机制,进而在生物大分子蛋白层面揭示了真菌去除重金属的机制。

徐希阳热爱地球科学、热爱科学研究,善于思考,乐于钻研,具有很强的独立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取得了优异成果: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分别发表在《Geomicrobiology journal》、《Scientific Reports》),以第三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与他人合作授权国家级专利3项。分别获得2018~2019学年度地球化学专业专项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除科研工作外,徐希阳也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活动,总计志愿时长达100小时,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称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