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启洋



苟启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1994年9月7日出生,男,汉族,重庆市人。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获资源勘查工程(能源)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阶段以主要研究成员参与了导师郝芳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研究生期间曾荣获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科技论文报告会二等奖、优秀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员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届优秀毕业等荣誉称号。

目前,苟启洋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地质和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通过联合多种实验技术方法,实现了不同维度和不同尺度页岩孔隙-裂隙结构的精细表征,建立了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全尺度孔隙-微裂缝表征方法;(2)对比了不同岩相/TOC、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压力、不同应力(构造变形强度)页岩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特征,明确了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发育演化及其控制因素;(3)综合地层构造抬升、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矿物转化、有机质生烃作用及流体赋存状态分析,明确了页岩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建立了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吸附气定量评价方法,阐明了页岩储层游离气、吸附气赋存与转换的微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线性组合方法,建立了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吸附气量评价模型,将矿物对气体吸附的贡献上升至定量层次;(4)系统描述了宏观断裂-裂缝分布特征,阐明了页岩储层微观裂缝发育特征,分析了裂缝发育及其分布特征的控制因素,探讨了断裂-裂缝对页岩气聚集与散失的影响,进而明确了宏观断裂、微观裂缝与微观孔隙之间的耦合关系,厘清了页岩系统封闭性与页岩气富集之间的耦合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苟启洋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Fuel》和《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在《石油学报》、《地质学报》和《天然气地球科学》等国内期刊上发表核心论文5篇。与此同时,苟启洋还拥有3项合作的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项已授权,另外2项进入实审阶段。此外,苟启洋先后参加了在美国凤凰城举办的美国地质协会年会(口头报告)以及在天津举办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前景与挑战”AAPG国际地质技术研讨会(展板),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除了承担相关科研任务外,目前苟启洋还担任《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和《岩性油气藏》等国际SCI、中文核心期刊的审稿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