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向东
赵向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6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济宁人。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曾获第八次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2017年9月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理学硕士学位。
硕士在读期间,赵向东在导师王博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相结合,探索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此外,他还进行了古昆虫分类学、行为学和埋藏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引发了严重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由于三叠纪早、中期深湖相沉积地层和化石记录较为缺乏,我们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模式和时间了解较少。通过系统工作,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铜川组地层中发现了三叠纪最早的厚层湖相油页岩沉积和复杂湖泊生态系统;并认为二马营组顶部煤层的出现代表了大灭绝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明显恢复。综合研究表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都需要长达1000万年的时间才能明显恢复。
(2)基于我国中生代昆虫化石和缅甸琥珀标本,开展水生和传粉昆虫的分类和演化研究。特别是,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裸子植物的重要传粉者——阿纽蝎蛉科昆虫化石,通过详细解析其长口器的解剖学特征,表明阿纽蝎蛉科口器为下颚起源,从而否定了下唇起源的假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生蝎蛉总科为一单系群,其长口器可能起源于二叠纪晚期。本研究为解释蝎蛉长口器起源、蚤目起源以及白垩纪传粉昆虫演化提供了新见解,进一步表明了白垩纪中期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赵向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其中包括Geology和Science子刊各1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第二完成人)。参加IGCP679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会议8次,作口头报告3次,并在2019年IGCP679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奖;参与导师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子课题、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性课题等多个项目;获得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南京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此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赵向东共带队或参加野外十余次,累计时长6个月,工作区域涉及新疆、甘肃等9省(自治区)18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