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庆银
夏庆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与生命矿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2月出生,男, 汉族,安徽滁州人。2013年9月-2017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创新班)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地质系交流访问,开始从事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并完成本科毕业论文;2017年9月-2020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目前以硕博连读方式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海良教授课题组。
在读期间,夏庆银同学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科学研究。致力于矿物学-微生物学-地球化学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机理研究及应用开发,聚焦在重金属铀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揭示和医药粘土开发。先后赴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进行多学科交叉学习。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及系列分析测试,取得如下科研认识:
1) 证实了还原态含铁粘土矿物在近中性条件下的杀菌作用,并指出其分段杀菌机理模型:第一阶段,粘土结构二价铁活化分子氧,产生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基团攻击细菌细胞膜表面的脂质和蛋白质;溶解态铝离子可以与细胞膜上磷酸基团键合,促进脂质过氧化反应,诱导膜上蛋白质的错误折叠;第二阶段,溶解态过渡金属离子(铁离子)透过受损的细胞膜进入胞内,诱发胞内芬顿反应,降解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有机大分子物质(DNA、蛋白质等),导致细菌死亡。
2) 揭示粘土-细菌接触关系在粘土杀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证实其与细菌胞外脂质降解模式及细菌破裂方式直接相关。粘土与细菌之间的物理接触关系,直接影响到活性氧的作用效率,据此提出的“有效活性氧”概念,对抗菌粘土实际药用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3) 在系统性研究原位微生物对含铀矿物的生物风化作用过程中,首次发现微生物专一性定向吸附在含铀矿物表面的现象。据此,提出矿物生物风化新模式-主动吸附,即由微生物内在生理特性驱动的定向移动和专一性吸附行为,进而导致的特定矿物风化现象。
4)通过原位生物风化实验和无机模拟实验,将矿物的生物风化机理总结如下:质子酸解、螯合(有机酸和铁载体)、氧化还原及主动吸附,对进一步研究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金属污染治理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硕士研究生期间,夏庆银同学一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S1701-01班班长一职,秉承一颗服务同学的初心,积极为大家排忧解难,搭建起学校、学院与同学们之间的信息桥梁。同时,作为硕士生第九党支部组织委员,协助开展支部党员发展及“红色1+1”活动,与北京市房山区上石堡村的联建活动曾获评北京市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他热心公益,屡获赞誉,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在学术方面,他先后获得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硕士期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Nature Index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共4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2篇(含ES&T supplementary 封面文章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