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潇潇
杨潇潇,女,汉族,1993年2月生,河南开封人,中共党员,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读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获地质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通过推免的方式进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继续研究生学习,2020年6月获理学硕士学位。
硕士期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研究”的子课题“扬子古陆新元古代原型盆地及多期改造”。在地质历史时期,大气和海洋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大氧化事件,分别为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和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这两次大氧化事件对于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及大气、海洋系统有着重大影响。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沉积物之上的埃迪卡拉系发育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并保存了海洋中藻类辐射的证据,为探究该时期生物演化与增氧事件的联系,杨潇潇同学先后进行了秦岭造山带、湖北、广西、浙江等地区的野外工作,采集了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的样品,同时了解了华南板块江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并完成了华南与华北板块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认知。在对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进行系统分析地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晚成冰纪-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重建问题。目前,取得的初步认识如下:
(1) 根据陡山沱组粉砂岩全岩δ98Mo 值与矿物组成及其δ98Mo 值的比较,可推断大九湖剖面中粉砂岩增大的 δ98Mo 值暗示了海洋中溶氧量的增加;
(2)基于主微量元素、 TOC 含量和 C-O同位素多指标对研究段内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重建,发现了碳酸盐岩的钼同位素组成不小于 0.88 ‰时,即可认为海洋已处于氧化状态,钼同位素体系对于海洋氧化程度增加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3)通过对神农架地区和三峡地区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和牛蹄塘组进行系统的同位素研究分析,揭示了成冰纪至埃迪卡拉纪(~ 635 Ma),浅海的溶氧量有所增加但可能仍处于缺氧状态;在~ 551 Ma,浅海出现了一次缺氧事件, 使得氧化还原状态从次氧化转变为缺氧状态;在埃迪卡拉纪末期(~ 541 Ma),深海出现了一次广泛的氧化。
在学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一篇。此外,多次前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实验学习并协助完成组内实验方法的建立。于2017年参加了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并做口头报告,多次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年度汇报并协助完成亮点报告的汇报。获得2017~2018年学业奖学金,2018~2019年学业奖学金,2020年西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活,杨潇潇同学进一步深化了专业方面的理论学习,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古环境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杨潇潇同学将继续发扬热爱科研、肯吃苦、肯钻研及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加勤奋刻苦、踏实认真,不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