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瑞敏
王瑞敏,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本科生。1998年11月出生,女,汉族,陕西安康人。
在校期间,王瑞敏热爱地学,成绩优异。大一获院级“优秀实习报告奖”“学术之星铜奖”;大二参加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并获选“2018年立项本科生科研优秀项目”,暑假成功申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ANU-PKU国际合作项目奖学金”并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展科研交流;大三参加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作口头报告,以本科生的身份获得“‘优秀研究生报告’一等奖”(古生物、古环境、古气候方向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同时以综绩第一的成绩获得2018-2019“三好学生”“廖凯原奖学金”;大四即担任“沉积学”“地球生物学(英文授课)”助教, 并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论文被推选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2017年起跟随导师进行低温地化、地球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多次前往广西、贵州、五台、新疆等地开展野外工作,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西北大学,地科院开展实验合作,现取得以下成果:
1、显生宙陆地-海洋磷循环的研究:通过建立碳(C)-锶(Sr)同位素定量模型,显示了显生宙以来大陆风化所携带的营养物质输入与有机碳埋藏的相关关系,揭露了大陆风化与海洋磷循环的耦合是维持了地球系统在过去5亿年的宜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该研究内容于2020年4月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以第一作者身份),并于2018年在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做口头报告;
2、早期地球“太阳暗淡佯谬”新解释:通过考虑海洋pH以及大气-海洋耦合关系,对“暗弱太阳佯谬”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大气与海洋的耦合能够阻止早期地球的冰封,保证了早期地球的宜居性;并为探讨系内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内容于2019年10月发表于Acta Geochimica.(以第一作者身份);
3、黄铁矿硫、铁同位素研究(本科生科研项目):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西北大学开展合作,通过对单个黄铁矿晶体硫铁同位素的讨论,建立了利用单颗黄铁矿晶体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硫循环和铁循环的新方法,并为解决黄铁矿的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内容获选“北京大学2018年本科生立项科研训练优秀项目”,并于2018年在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2019年岩石地球化学年会作口头报告,于2019年Goldschmidt国际地球化学会议上作英文口头报告。同时对南沱组黄铁矿硫、铁同位素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了硫化水体中硫-铁循环的具体过程,其研究成果作为poster在2019年寒武纪大爆发国际研讨会(澄江),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会(北京)进行展示;对五台地区太古代黄铁矿样品进行了三硫同位素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地化数据建立模型对太古代大气来源的硫的贡献提供了一个半定量的约束。其研究成果在2019年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作为口头报告展出。
4、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环境-生物演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通过对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水泉组碳酸盐岩主微量元素、碳、硫、氮、氧等多种同位素分析,熟练掌握了传统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处理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大气-海洋-生物演化耦合的“碳同位素梯度”模式解释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Shuram Excursion),并揭示了埃迪卡拉纪后生生物演化迅速的原因。该研究成果获选“北京大学优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