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慈航
罗慈航,男,汉族,1998年7月出生,江苏苏州人。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就读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系,2020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期间,罗慈航同学刻苦勤奋,本着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综合测评为本专业第一。罗慈航同学曾担任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职务,认真负责相关班级工作,友善待人,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罗慈航同学曾代表学校至西安参与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曾获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基本功大赛第一名;获国家奖学金1次、中国石油奖学金2次;获评“长江大学”三好学生2次、“优秀共青团员”1次;此外,罗慈航同学野外地质工作经验丰富,基础扎实,在秦皇岛和刘家场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还多次前往新疆、甘肃、广东等地参与野外科研工作,现已被学校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在科研方面,在本科导师肖传桃教授的指导下,罗慈航同学对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中的无甲目化石和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地蜡蝉化石进行了系统分类学、埋藏学和古生态学研究。迄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罗慈航同学首次在道虎沟生物群发现了无甲目(仙女虾)化石。他对在道虎沟发现的首块无甲目化石进行了鉴定描述,建立了一新属种Daohugounaias cheni gen. et sp. nov.。该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无甲目早期演化历史的空白,同时也表明道虎沟地区当时遍布池塘等小型水体。扫描电镜图像显示该标本的卵以立体形式保存,进一步的能谱分析表明在化石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类型的元素富集。该结果为我们了解道虎沟化石的特异保存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
(2)罗慈航同学报道了半翅目拟蛛蜡蝉科(Mimarachnidae)的一个新种Burmissus szwedoi sp. nov.,这是该科的第11个新种,且可以通过中胸背板脊线数量、翅脉样式和翅膀形状与该属的模式种所区分。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
(3)罗慈航同学报道了半翅目孔洞蜡蝉科(Perforissidae)的一个新属种Lanlakawa changdaensis gen. et sp. nov.,这是该科的第9个属,可以通过翅脉样式以及胫节齿状突起的数量与其他属区分,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
(4)罗慈航同学建立了蜡蝉总科的一个新科——紧脉蜡蝉科(Katlasidae),该新科具有独特的触角感觉孔、头部及胸部结构、前后翅翅脉及生殖器官特征,可与蜡蝉总科内的其他科一级分类单元区分。论文详细讨论了紧脉蜡蝉科在蜡蝉总科内的分类地位,并论述了气候变化、古气候、古地理等因素在白垩纪中期动物区系重组过程中对蜡蝉总科分异及演化的影响。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