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点



 

吉点,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97年11月18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2016级本科生。

在校期间,吉点同学成绩优异,专业成绩名列前茅,本科绩点成绩3.9,大学前三年综合测评排名年级第四,总必修优良率92.31%,本科期间获得了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以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校级一等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奖提名奖等一系列奖项和荣誉称号。

吉点同学在本科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刘汇川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英文论文《Large-scale early cretaceous lower-crust melting derived adakitic rocks in N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onvergent bidirectional subduction and slab rollback》,该文通过调研统计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埃达克岩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特征,发现中国东北的埃达克岩展示出了相对高的的K2O含量以及变化的MgO、Cr、Ni值,同时具有正的εNd(t)、εHf(t)值以及较低的87Sr/86Sr(i)值,暗示了它们的源区为中国东北年轻的下地壳,岩石成因应归结于年轻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与下地壳拆沉。此外,这些埃达克岩在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西部兴安地区埃达克岩的年龄最大,为141~120Ma;中部松辽盆地为129~113Ma;而位于东部佳木斯地区的埃达克岩相对年轻,为113~90Ma。根据以上特征判断,这些埃达克岩是在两个不同的构造阶段下形成的。结合岩石成因,一个新的两阶段双向俯冲模式被提出:在141~114Ma之间中国东北西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板片向东俯冲并发生俯冲后撤作用;东部的古太平洋板块则从113~90Ma发生板片俯冲以及俯冲后撤,两次的板片后撤分别使区域下方的软流圈地幔上涌,从而导致了早白垩世两次大规模的岩浆事件。该文章现已在国际SCI 期刊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中科院三区,影响因子3.657)上发表。

吉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2019年暑假至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全球岩浆与构造研究实验室,与Pro. Robert Stern合作参加为期2个月的暑期科研项目。暑研期间还受邀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地质系交流学习。2020年研究生申请收到多所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现已接受美国田纳西大学全额奖学金硕士项目。

吉点同学还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参与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院级主题社会实践、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65周年校庆、油气地质大赛等大型志愿活动。在学生工作上,吉点同学曾担任院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期间承担了学院新生晚会、毕业生晚会、全国油气地质大赛闭幕式等活动的场务总负责工作,任职期间利用推送转发、外联讲座等方式累计为院学生会获得资金4000元及物资若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