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佳伟
达佳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990年08月出生,男,汉族,江苏南京人。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化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获得硕博连读资格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达佳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季峻峰教授主持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提升计划A类、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达佳伟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以我国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的次生成壤碳酸盐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通过改进传统古土壤CO2气压计方法精度,重建连续高分辨率的晚新生代古大气CO2浓度,并探讨该时期内重要气候事件与大气CO2驱动之间的协同耦合机制。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系统调查了晚新生代黄土高原地区古土壤成壤碳酸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值的时空分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成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记录并不能反映区域C4植被的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壤CO2两端元混合模型,发现大气CO2对次生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重要贡献,低大气CO2背景下形成的成壤碳酸盐仍然是重建古大气CO2浓度的潜在材料;
针对传统成壤钙结核样品所存在的低分辨率和年龄限定问题,首次选取分散于土壤中的细颗粒碳酸盐为研究对象,这类样品在古土壤中连续分布且于近原位形成,是重建高分辨率古大气CO2浓度的理想材料。在此基础上,基于黄土高原过去80万年古土壤样品以及冰芯CO2记录,发现土壤全岩磁化率与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建立磁化率经验模型可以有效限定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浓度,提升传统古土壤CO2气压计方法的精度;
基于改良后的古土壤CO2气压计方法,运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的细颗粒碳酸盐样品,重建了连续的早更新世间冰期古大气CO2记录,发现该时期大气CO2浓度整体低于工业化前280 ppm的水平,而与冰芯所记录的过去80万年水平相似,暗示了整个更新世期间地球系统在低CO2水平下运行。由于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石出现于2.1个百万年前,因此根据本研究的重建结果,人类直到1965年才首次生活在大气CO2浓度超过320 ppm的环境中,而现今超过410 ppm的大气CO2水平,不仅对全球气候环境、对我们人类本身也是一种考验。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达佳伟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三篇,且多次参加Goldschmidt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其中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文章被包括ScienceDaily在内的多个国际科普文章专题新闻网站所报导,并入选了该杂志2019年度地学类阅读量最多的5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