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杰



曾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4年9月出生,男,汉族,四川内江人。2011年9月至2015年7月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在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两年;2018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曾杰热爱祖国,尊崇党章,政治立场鲜明,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自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来,多次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三好学生、校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及校希尔威矿业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曾杰主要从事流域环境地球化学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泰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项。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科技需求,将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原理应用到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在流域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1. 系统地开展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流域尺度的雨水化学、雨水硝酸盐氮氧同位素、雨水钙同位素的研究,结合稳定同位素模型和大气云团后向轨迹模型量化了雨水污染物的来源,识别了雨水酸化/碱化趋势的主导因素,并率先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大气湿沉降的“洼地捕获效应”,为大气湿沉降通量估算提供了支撑,也为大气污染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2. 评估了我国南方最大河流珠江溶解态和悬浮态重金属的富集程度、物质来源、地球化学行为及生态健康风险,率先报道了我国流经单一岩性(碳酸盐岩)地区河流的钼同位素组成,同时借助非传统稳定同位素(Cu和Zn)定量估算了城市排污、矿山冶炼及自然风化过程对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贡献,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依托导师中-泰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对湄公河的重要支流Mun河(泰国)的河水及悬浮物重金属地球化学开展了全面的研究,系统评估了流域内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迁移、转化、归趋以及毒性风险等,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地球化学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

截至2020年6月,曾杰共发表国际SCI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等高影响力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篇。目前与牛津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9年起受邀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SCI期刊的审稿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