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涛
李明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1988年2月出生,男,汉族,山东临沂人。2007年9月至2011年6月,在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院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做测井解释工程师;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期间赴英国利兹大学联合培养6个月,合作导师为著名地质学家Paul B. Wignall。
李明涛的研究方向为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地区位于我国西藏南部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博士期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主要成果有:
1.发现藏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普遍发育了一套白云岩,通过沉积学、岩相学及地球化学方法,首次提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中深水海洋环境沉积了一套微生物型白云岩,这种白云岩指示了微生物繁盛的缺氧环境,是当时碳酸盐岩的独特产出形式,为研究白云岩成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2.恢复了藏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碳酸盐工厂及古海洋面貌,提出了中纬度冷水碳酸盐工厂响应生物大灭绝的机制,即高温、缺氧事件导致造壳生物的灭绝,从而改变了中纬度地区碳酸盐工厂的面貌。
3.发现了藏南地区深水剖面保存的海底碳酸盐胶结物,提出它们是一种新型特殊沉积物,指示了海水缺氧事件,并提出浊流是形成这种特殊沉积物的驱动机制。这种新型的沉积物为探究中纬度地区深水碳酸盐工厂响应生物大灭绝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4.报道了西藏南部早三叠世的碳酸盐岩红层沉积,提出了红层出现于大洋海水由缺氧向贫氧转化时期,因此红层可以作为海洋环境改善的标志。藏南地区早三叠世红层的发现拓展了现有的红层成因模式,为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红层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素材。
李明涛博士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Wiley数据库2018-2019两年度Top 10%最受关注奖、中国地质大学第29届科技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博士论文。同时,研究生期间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多次国内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和展板展示。博士期间多次前往西藏南部进行野外工作,在海拔平均4500米的藏南地区野外工作3个多月,采集化石和岩石样品2吨多,获得大量的宝贵样品,恢复了藏南地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古海洋环境,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包括地学领域的权威期刊《Geology》、《Sedimentology》及《Sedimentary Geology》,这些研究成果为揭示古中纬度地区的生物和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沉积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