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杰
董杰,北京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年05月出生,男,汉族,江西抚州人。2011年09月—2015年06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免试推荐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习,并于2020年0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董杰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变质岩石学。博士期间先后参加两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重点对我国西部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展开了详细的工作,包括对带内长英质麻粒岩、基性麻粒岩和石榴石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南阿尔金大陆地壳超深俯冲与折返过程多阶段的变质作用演化、变质时代及熔流体作用过程。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首次完整恢复了长英质麻粒岩记录大陆超深俯冲与折返的全过程,包括俯冲过程中角闪岩相进变质和超高压榴辉岩相(3-9 GPa/700-1100℃)峰期变质阶段,折返过程中的榴辉岩相、高压-超高温麻粒岩相和低压-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叠加,以及随后发生的降温演化;指出长英质麻粒岩在俯冲过程中可能是始终处于流体不饱和状态,在降压折返至高压-超高温麻粒岩相过程中发生缺流体部分熔融作用。
2.确定了基性麻粒岩主要记录超深俯冲地壳的折返过程,包含榴辉岩相、高压-超高温麻粒岩相(2.3→1.4 GPa/1000-1070 ℃)和低压-超高温麻粒岩相和随后的降温演化。
3.首次恢复石榴石岩记录了大陆地壳超深俯冲与折返的完整过程,峰期变质条件为超高压榴辉岩相(6.5-7.0 GPa/990 ℃),在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部分熔融作用,分别发生在进变质榴辉岩相阶段和折返至高压-超高温麻粒岩相阶段。榴辉岩相的时代为500 Ma,折返至高压-超高温麻粒岩相的时代为486 Ma,进而限定了大陆地壳在地幔深度演化时限长达14百万年。
4.提出了南阿尔金长英质地壳裹挟着少量的基性-超基性块体在早古生代发生超深俯冲至>200-300 km 深度后,在自身浮力的作用下快速底劈折返至造山带加厚下地壳底部,经历短暂的停滞并发生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随后经历第二阶段折返至上地壳层次,发生低压-超高温变质作用并快速冷却的演化过程。同时指出了大陆地壳超深俯冲可以导致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新机制。
董杰博士勤奋刻苦,具备突出的科研能力,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等,并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和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博士期间先后多次参加了包括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会议(CGU)、变质岩专业全国学术研讨会、岩石矿物地球化学会议和国际榴辉岩会议(IEC)等重要学术会议,8次做口头报告,获得CGU学生优秀论文奖等荣誉。共计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岩石学刊物《Journal of Petrology》、变质岩石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和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发表SCI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