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淳
朱淳,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年8月出生,男,汉族,江苏沛县人。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5年9月—2017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习,师从何满潮院士和陶志刚教授,获得工程硕士学位;2017年9月—2020年6月在吉林大学学习,师从何满潮院士和陈剑平教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6月毕业后,在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任教。博士研究生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培养一年,跟随国际岩石力学专家Murat Karakus教授学习深部岩体力学理论。
博士期间参与了何满潮院士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下:
1.面向地质灾害临滑预警科学难题,作为骨干成员之一,参与滑坡地质灾害深部滑动力监测-预警-加固一体化控制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建立了滑坡预警准则及预警模式,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博士期间数十次达到工程现场,深入了解现场边坡的工程地质和变形特征,并以技术负责人参与了多处边坡工程项目,包括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边坡、南芬露天铁矿和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边坡等多个项目,期间发生的多起滑坡事件均得到成功预报,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复杂环境下深部工程的缩尺物理模型,创新性地运用NPR锚索和光纤技术对深部工程物理模型的多种物理场进行耦合监测,能够直观地再现工程结构受力、变形、破坏的全过程,为深部工程的开展和加固提供了理论支撑。
3.针对深部工程出现的围岩破坏问题,开展室内岩石力学实验,采用声发射定位和矩张量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实验中岩体裂纹的时空演化和损伤特征,深入揭示了工程岩体在复杂环境下力学演变机制,对于工程中围岩的稳定性监测及预警具有指导意义。
朱淳在博士学习阶段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发表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博士期间先后获得了“一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富德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其中于2018年11月在北京参加“2018 China Rock 会议”,并在会场做了特邀报告,获得现场专家的一致认可。现任国际SCI期刊《Geofluids》客座主编,《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客座编辑等,同时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Energy & Fuels》、《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二十余个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特邀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