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磊
陈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1988年8月出生,男,汉族,湖北荆州人。2007年9月—2011年6月在长江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作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犹他大学能源与地学研究院交流学习。
陈磊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页岩气储层表征、孔隙连通性和页岩气赋存机理研究等方面,并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以及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和页岩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建立了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划分新方案,实现了页岩储层孔隙全孔径定量表征,查明了页岩孔隙特征与页岩气赋存状态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岩相对页岩气吸附与储集能力的影响,建立了页岩孔隙发育模型。
(2)鉴别了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有机质孔隙的主要类型,明确了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与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微孔、中孔和宏孔结构特征差异,阐明了可溶有机质对自流井组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
(3)从分形的角度,查明了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与页岩气储集能力的关系,明确了页岩孔隙非均质性程度对页岩气储集能力的控制。
(4)明确了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类型和吸附热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不同相对湿度的甲烷吸附实验明确了含水量对页岩甲烷吸附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自流井组页岩甲烷吸附能力随深度演化模式与气体吸附模式。
(5)查明了理想状态下有机质孔隙中吸附气/游离气赋存的临界孔径,揭示了实际地质条件下自流井组页岩甲烷超临界吸附机理,建立了甲烷在自流井组与龙马溪组页岩中的赋存模式,明确了陆、海相页岩含气量差异大的重要原因。
陈磊在博士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连续多次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优秀研究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和国家级、校级科研成果奖励。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Fuel》、《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Fractals》、《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另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专利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