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旭
高旭,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矿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1993年8月出生,男,汉族,安徽阜阳太和人。2012年9月-2016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2016年9月-2019年6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硕士学位。
硕士期间,参与了导师周振华副研究员主持的关于研究“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岩浆-热液过渡过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在其悉心指导下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硕士期间,在丰富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将传统地质分析手段与近年来新兴的矿物微区分析结合起来,并搜集了全球其他钨锡矿集区的地质信息,通过对含矿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和副矿物、脉石矿物、矿石矿物等原位微区组成分析、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系统论证了岩浆演化与锡钨锂矿化的关系,并探讨了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集区与全球其他钨锡金属矿集区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集区成矿模式图,为该区锡多金属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四个方面:
(1)确定了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石英斑岩顶部的矿化与岩浆高度分异及氧逸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2)提出了铁锂云母的沉淀是促进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的重要催化剂;
(3)阐明了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物质来源,发现成矿流体为偏还原、富挥发份的岩浆流体,后期受到大气降水影响,且与华南地区相比,成矿物质中有更多地幔物质的加入;
(4)首次测定了小钨矿矿床年龄,论证了维拉斯托矿区内锡钨锂矿化与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成矿系统。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 SCI(Ore Geology Reviews)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内会议论文(矿物学报)1篇。与他人合作发表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论文1篇。2018年10月,曾在“第十四届全国矿床会议”上作学术报告。2018年11月,在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地学研究生论坛”上,获得“优秀研究生论文奖”。 在2017-2018年度,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A等学业奖学金。在2018-2019年度,荣获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称号,并被授予“程裕淇优秀研究生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