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广祎
魏广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990年11月出生,男,汉族,陕西西安人。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研究生;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地球化学博士研究生。
魏广祎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金属同位素重建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早期全球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及大陆化学风化演变。在校期间,魏广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的中国科技部973子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资格,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合作导师为Noah Planavsky教授。魏广祎博士阶段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
(1) 通过海相沉积岩铀同位素、氮同位素、铁组分等指标揭示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早期全球海洋氧化还原存在时空动态演化,强烈的海水氧化还原波动可能促进了寒武纪动物多样化;
(2) 通过碳酸盐岩钙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全球无机碳同位素负异常很可能是由陆源淡水参与的早期成岩作用造成,淡水参与有助于白云岩沉积;
(3) 通过海相沉积岩锂同位素和钕同位素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末期到寒武纪早中期全球大陆风化逐渐增强,对海洋的“脉冲式”氧化起到促进作用。
自博士研究生以来,魏广祎获得南京大学英才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提升计划A类、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GSA会议旅行资助、第五届地学青年论坛优秀研究生奖等荣誉。在进行课题期间,魏广祎积极和同行交流与合作,同美国耶鲁大学Noah Planavsky教授、Lidya Tarhan教授,斯坦福大学Erik Sperling教授,波莫纳学院Robert Gains教授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包括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地学青年论坛、哥特斯密特会议(Goldschmidt Conference)、美国地质协会年会(GSA Annual Meeting)等。魏广祎博士研究生期间共发表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Geolog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等国际地质学顶级刊物发表4篇论文,并有多篇论文正在审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