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伟
李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7年出生,男,汉族,河北保定人。2008年9月—2012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9月—201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期间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培养7个月,与国际著名矿物学专家Nigel Cook教授及其团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生阶段一直从事矽卡岩矿床和低级变质地体中Au–Sb–W矿床成矿机制研究。主持2019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和2017年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项。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
(1)首次系统开展Cu-Pb-Sb硫盐矿物的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揭示了Au、Ag和Cu等元素在上述硫盐矿物间的配分关系,创新性的提出硫盐矿物优先吸收Ag是形成高纯度自然金的重要机制。同时厘定了硫铋锑铅矿同质多像系列的“棋盘式”晶体结构类型。
(2)发现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普遍存在Au和As元素、Cu和As元素解耦现象,不同于传统认为的耦合变化关系,为金矿床中载金矿物学研究提出了新启示。
(3)在湘中Au–Sb–W矿床中发现能够指示岩浆作用的Bi/Te矿物,结合年代学和系统的原位S同位素分析,提出深部岩浆作用是诱发湘中地区Au–Sb–W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为久功未克的华南低温矿床成矿机制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4)在鄂东南程潮矽卡岩型Fe矿床中发现多世代热液磁铁矿叠加现象,并通过包裹体研究论证了多期高浓度富Fe流体的存在,创新性的提出多期富Fe流体叠加是导致高品位富铁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
李伟获得了博士后创新人才、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等奖励。研究生期间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矿床学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并做3次口头报告,获得了全国矿床会议优秀报告等荣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包括国际权威矿床学和矿物学刊物《Economic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American Mineralogist》和《Ore Geology Review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