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1984年8月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绥棱人。2004年9月-2008年6月在西北大学地质学(基地班)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9月-2011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1年9月开始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李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含火山岩盆地的构造-沉积环境、形成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在博士研究生期间,李涤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并完成关于北疆地区深层原型盆地研究的10余项基础科研项目,并主持完成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和3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针对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这一关键层位,在井震资料研究、岩心描述以及重点露头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详细开展了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1、发现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特征,不同部位发育的岩石组合和沉积建造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指示其不具备稳定克拉通之上发育的盆地的特点。利用准噶尔盆地石炭系钻井火山岩作为“岩石探针”,厘定了盆地基底主要为新生地壳,否定了前人对盆地下伏规模性前寒武系古老结晶基底的推测。

2、运用火山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手段,通过对盆地不同单元石炭系火山岩成因的研究,并结合对各单元构造过程的分析,在准噶尔盆地厘定了3个弧盆系统,提出准噶尔盆地基底为拼合基底。此外,通过各弧盆系统与周缘造山带相邻单元的对比研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与相邻露头区石炭纪构造关系,重建了准噶尔-阿尔泰地区石炭纪多岛弧盆系统拼合过程。

3、首次厘定了东准噶尔扎河坝地区晚石炭世火山岩,并通过其成因分析,识别了东准噶尔弧盆系统拼合过程中的弧弧碰撞事件,拓宽了对准噶尔地区增生造山过程和方式的理解。

4、在后期剥蚀改造强烈的西准噶尔地区,利用塔城盆地内保存相对完整的石炭系的沉积充填过程分析,探讨了西准噶尔残余洋盆地的闭合过程和时间,揭示了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残余盆自西向东逐渐闭合的特点。

基于上述成果所重建的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格局对石炭系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和火山岩储集体展布范围提供了良好约束,并已在生产勘探中得到应用,有效地指导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

李涤品学兼优、勤奋刻苦、科研能力突出,曾连续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于2013年荣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4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2篇,均刊登在《Gondwana Research》、《Litho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等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刊物上,已被引150余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