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 庆
熊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6年7月出生,男,汉族,河南信阳人。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并获推免研究生资格。2008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硕博连读学习,攻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期间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开展造山带橄榄岩及蛇绿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系统研究。
熊庆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板块汇聚边缘的深部地幔属性及动力学过程,选取我国青藏高原区内典型的造山带橄榄岩和蛇绿岩型超镁铁质杂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手段以及先进的测试分析技术,探索深部地幔组成与演化,丰富对青藏高原形成期间的汇聚-碰撞动力学的认识。在博士研究生阶段,熊庆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内的胜利口橄榄岩,以及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泽当蛇绿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对不同岩性组合的全岩到矿物,进行全面的岩相学、矿物主微量化学、全岩主微量化学、Sr-Nd-Hf-O-Os同位素组成以及锆石U-Th-Pb定年等工作。
他在读期间取得了如下进展:
1、揭示胜利口橄榄岩地质体的原岩属性和多期地幔改造历史,发现区域性构造事件是改造和破坏古老难熔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重要方式;
2、解释了胜利口辉石岩脉的成因与起源,识别出记录的典型大陆边缘弧下地幔楔交代和熔体抽取过程,提出弧岩浆堆晶体在岩石圈地幔楔中呈脉状方式存在是保存这些高密度超镁铁质岩的最佳方式之一;
3、通过综合柴北缘超高压带榴辉岩和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组成,详细揭示俯冲大陆地壳的属性,提出大陆岩石圈自身化学性质决定其在深俯冲过程中的行为和命运;
4、厘定了雅江缝合带泽当橄榄岩地质体中不同单元的地幔属性及形成背景和过程;
5、首次在泽当橄榄岩地质体的不同岩石类型中发现SiC颗粒、SiC + 富钾玻璃 + 锆石组合、SiC + Si + SiO2组合、SiC + Si + Fe-V-Ti-Mn合金组合、富钠熔体玻璃以及Cu-Ag-Cd-O球状熔体玻璃,提出这些超还原组合可能来
自超过250 km的深部还原地幔,它们的形成和保存与俯冲板片的断离和回撤造成的地幔快速上涌有关,认为这种快速的动力学过程压制了化学热力学过程,从而保存了这些超还原的深部地幔组合。
熊庆同学勇于创新、刻苦勤奋,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发表在Journal of Petrology、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已被引用165次(h-inde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