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涛



黄文涛,北京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6年10月出生,男,汉族,陕西杨凌人。2005年9月 – 2009年6月在南京大学地质学基地班学习,获地质学学士学位;自2009年9月起,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直接攻读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地质系进行联合培养。

黄文涛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重建的古地磁制约。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黄文涛同学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亚洲板块南缘的拉萨地块和印度板块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开展了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对这些地区出露的早白垩世硅质岩与冈底斯弧前沉积物,早古近纪林子宗火山-沉积岩系,侏罗-白垩纪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大量的年代学、古地磁学与岩石磁学分析。他博士在读期间取得了如下进展:

1、发现拉萨地块林子宗群上部沉积岩受到了磁倾角浅化的显著影响,并应用两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对磁倾角浅化进行了校正,两种方法校正所得的磁倾角均与林子宗群火山岩古地磁结果一致,指示拉萨地块在~52 Ma位于~20°N;

2、发现林子宗群下部火山岩遭受了强烈的重磁化作用,重磁化是由化学剩磁与热粘滞剩磁后期获取所致;

3、证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形成于~16°N,接近于早白垩世拉萨地块的古纬度,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形成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弧前而非赤道附近。该结论对前人提出的印度-亚洲碰撞的洋内岛弧俯冲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4、发现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纪灰岩由于黄铁矿后期氧化为磁铁矿而被重磁化,特提斯喜马地块的侏罗纪纬度因此不能由该灰岩确定;

5、确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的早白垩世(~134 Ma)的古纬度为 ~55.5°S,指示着此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仍为印度板块的一部分;

6、综述前人与本研究确定的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对印度-亚洲碰撞带的不同演化模式进行了检验,发现印度-亚洲碰撞发生在~52 Ma;碰撞后亚洲大陆发生了~1000 km的地壳缩短;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在白垩纪与印度克拉通发生了分离,形成了~2000 km的大印度盆地,该盆地在随后的碰撞过程中俯冲消失。

黄文涛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博士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准国际SCI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分别发表在EPSL,GRL,Tectonics,JGR,G-3和GJI之上,已被引150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