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亚东
孙亚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5年4月出生,男,汉族,山东海阳人。2004年9月-200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地班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8年9月起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博连读。2010年11月-2011年4月在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地质系访问,从事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英国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从事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2013年9月底完成博士学位学习,同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
孙亚东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转折期的生物-环境协同演化,大规模火山作用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孙亚东同学在中国西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基础工作,并深入西藏阿里等艰苦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和采样工作。他在华南共采集了2吨各种岩石样品用于提取牙形石微体化石以建立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框架和氧同位素古气温指标。他善于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读期间取得了如下进展:1、首次构建了从晚二叠世末期到中三叠世早期的华南地区高精度的古海水温度曲线,并指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水温度随着西伯利亚火山作用的喷发迅速升高,而随后的早三叠世则是由火山作用诱发的长达五个百万年的超级温室期;2、研究认为高温是控制早三叠世生物灭绝和复苏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动物发生小型化和向高纬度地区迁移的原因;3、提出超级温室是导致早三叠世缺煤、缺后生生物礁的重要原因之一;4、建立了含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高分辨率牙形石生物地层框架,指出峨眉山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中二叠世Capitanian中-晚期;5、建立了峨眉山火山活动与中二叠世生物危机的时间对应关系——峨眉山的喷发与含蜂巢层的大型䗴类的灭绝和钙藻的转换相耦合;6、通过对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接触的野外观察和沉积学研究,提出了与峨眉山“地幔柱公里级隆升”学说不同的看法。
孙亚东勤于思考、工作勤奋,目前已经发表的国际SCI论文18篇,其中包括Science杂志上发表第一、第二作者研究论文各一篇;第一作者共4篇,另有2篇英文专著在刊。他的论文他引超过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