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晨阳



蔡晨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物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1988年11月出生,男,汉族,江苏兴化人。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习,获得本科学士学位;2010年9月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蔡晨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北方中生代甲虫化石的分类、系统演化以及古生态学等,主要研究类群包括水缨甲科(Hydroscaphidae)、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葬甲科(Silphidae)、觅葬甲科(Agyrtidae)等甲虫化石。自2010年以来, 他先后参加了大量相关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2010年—2011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道虎沟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无脊椎动物对比研究”中甲虫分类和对比研究部分;2011年6月—7月,在美国Field自然历史博物馆访问学者奖学金的资助下,赴芝加哥Field博物馆进行中生代和现代隐翅虫科和葬甲科甲虫的对比研究;2011年底,参与中国北方中生代过渡期巨型跳蚤的早期演化以及与其寄主的协同进化研究;2012年3月—4月,在美国哈佛大学Ernst Mayer奖学金的资助下,再次赴芝加哥Field博物馆进行中生代和现代觅葬甲科甲虫的分类和对比研究;并赴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对新生代隐翅虫化石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在该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1、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块保存于岩石中的藻食亚目甲虫化石,也是世界上第一块水缨甲科甲虫化石;该标本体型微小,体长不足2毫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甲虫化石之一。该发现填补了水缨甲科化石记录的空白,对了解水缨甲科昆虫乃至藻食亚目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与黄迪颖研究员等合作研究了我国北方道虎沟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中多样化过渡期的巨型跳蚤,并对早期跳蚤可能的寄主作了详细讨论,推测其寄主为带毛恐龙或哺乳动物。该成果发表于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3、对中国北方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隐翅虫科甲虫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并与现生种属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块切边隐翅虫亚科(Glypholomatinae)化石;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光滑隐翅虫亚科(Olisthaerinae)、三角隐翅虫亚科(Trigonurinae)和尖腹隐翅虫亚科(Tachyporinae);并对四眼隐翅虫亚科(Omaliinae)、巨须隐翅虫亚科(Oxyporinae)、颈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和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等甲虫化石进行了详细分类、系统发生和古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蔡晨阳踏实勤奋、治学严谨,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论文5篇,已接受论文3篇;其中国际SCI 6篇,国内核心2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