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本勋



苏本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2年8月出生,男, 汉族,山东鄄城人。2000年9月-2004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基地班地质学专业学习, 获本科学士学位;2004年9月-2007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4月-2008年5月在日本冈山大学地球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岩石地球化学专业进行合作交流;2008年6月-2009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2009年3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苏本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及玄武岩对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以及镁铁-超镁铁侵入岩的成岩过程及其成矿作用。从2003年开始,他先后参与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项目:2003年-2005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化学约束”中沉积地球化学部分;2006年参与在日本冈山大学地球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实习项目;2005年-2007年进行了西秦岭新生代碱性火山岩中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和捕虏晶研究;2007年-2008年进行了坦桑尼亚Lashaine, Labait, Olmani, Pello新生代火山岩中地幔捕虏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2008年-2010年 新疆东天山-北山镁铁-超镁铁侵入岩的成因及其成矿作用。在该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将西秦岭地幔橄榄岩分为两类,一类具有饱满的特征,一类具有难熔的特征;首次报道了该区橄榄岩中的熔体囊结构,并探讨了其可能是斜方辉石减压熔融的产物;对单斜辉石和尖晶石的“海绵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矿物化学分析,提出该结构是减压熔融作用形成的;估算了该地区的低温梯度、石榴石相和尖晶石相的转变深度,并建立了该区的岩石圈地幔层状结构;提出了西秦岭地区岩石圈地幔经历了部分熔融、碳酸盐地幔交代和减压熔融等主要深部过程,并认为这些过程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响应有关。2、对新疆北山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提出这些岩体的成岩过程以结晶分异作用为主,有多期岩浆注入、堆晶后反应和少量同化混染作用;与东天山含铜镍硫化物的岩体对比,北山岩体虽然浅部含矿较差,但深部具有较好的铜镍矿找矿潜力,并具备铂族元素和钛-铁矿的产出条件;东天山和北山镁铁-超镁铁岩体与与塔里木早二叠世溢流玄武岩具有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上的相关性,可能同是早二叠世地幔柱的产物;提出了东天山-北山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苏本勋严于治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论文11篇,已接收论文2篇;其中国际SCI 5篇,国内SCI 7篇,国内核心 1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