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十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第十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办公室
二〇一九年十月
李 四 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卓越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新中国地质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1904年留学日本,学习造船;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创始会员之一。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校评议委员等,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学人才。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础地质研究所。由于发现䗴科并进行创造性研究,于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其讲稿成为我国第一部独具特色的区域地质学巨著。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自英国回国,历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五十年代中期,还担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䗴科化石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他矢志不渝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了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他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不但提出陆相能够生油,且可以形成大油气田的理论,而且还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找油指导思想。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50年代初就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70岁高龄还积极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即时提出“地震地质”新概念,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关键在于要进行研究、探索。而且提出以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为主的地震预测方法,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提出“安全岛”理论,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他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
目 录
一、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 ............................. 1
二、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证书 ............................. 6
三、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奖章 ............................. 7
四、关于颁发第十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的决定 ............. 8
五、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简介 ...................... 10
一、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从事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广大地质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特设立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第二条 本奖项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额资助。
第三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地质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项学生奖励,一人在同一学历层次上只能获得一次。
第四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共分三个奖项: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2015年起,增设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提名奖,鼓励学生和高校参加。
第五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每年评选一次,届时向全国地质类高校和有关单位发出评奖通知,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告。
第六条 每年评选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提名奖,若干。
第七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具有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的代表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办公室负责同志共13人组成,是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的最终评审机构。
第八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于李四光先生曾长期任教并担任地质系主任的北京大学。由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推荐的7位同志组成,负责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评奖通知、资料发放、材料寄送及轮流承办评奖终审会议等事项。
第二章 评奖条件
第九条 凡是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愿意献身地质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学风正派、成绩优异,做出比较重要贡献的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地质学类及地质类(以教育部学科分类为准)本科生、非在职硕士研究生和非在职博士研究生,均可申请本奖。
第十条 申报条件
各类奖项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
(2)遵纪守法,品质优良,学风端正。
各类奖项的分项条件:
1.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1)在地质科学技术的某学科、某领域取得过重要发现或创见,为丰富、发展和提高地质学某学科或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以第一作者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2)在地质科技工作中,提出或发明了某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已经初步验证,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2.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
(1)在地质科学技术的某学科、某领域取得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为丰富、发展和提高地质学某学科或领域做出较大贡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2)通过科学研究,对地质调查、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出重要建议和意见,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3.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1)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且在本年级本专业排名前五名;
(2)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创新性试验计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过研究型论文;或做出其他突出成绩。
4.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
参照1.2.3.各奖项的分项条件。
第三章 评奖办法
第十一条 申报程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
1. 个人申请:申请本奖,坚持自愿原则,申请人必须在“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在线申奖系统”(http://lsg.pku.edu.cn/lsg/login)在线注册、申报信息和打印申请表。务必确保纸质版与电子版一致,否则申请无效。随附学习成绩和专业年级综合排名证明(只对本科生申请者要求)、个人在科研项目中的排名证明、代表性成果(论文必须提供有效检索证明,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检索证明报告》等)、获奖证明等各种材料,并有2位正高级专家推荐,推荐意见由推荐人书写,并签名。所有申请材料一式五份(含1份原件)。若申请人在三个学历层次的不同阶段报奖,各阶段成果只能使用一次,非当前阶段的成果无效。即:在申报“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时,需提供大学期间的成果材料,非本科期间的成果无效;在申报“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时,需提供硕士期间的成果材料,非硕士期间的成果无效;在申报“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时,需提供博士期间的成果材料,非博士期间的成果无效。
2. 单位推荐:以学校或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院(所)为基本推荐单位,一般地质类及地质勘查类专业的单位最多推荐6人(本、硕、博各2人)。单位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要逐项进行核实,并提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意见,由单位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连同申请书电子版文件一并报送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推荐单位要对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如发现不符合条件和弄虚作假者,直接取消其评奖资格。
第十二条 评选办法:
材料审查、专家组初评、委员会终评。
- 材料审查:由办公室负责对申请推荐材料进行材料形式审查工作,确保材料合格后再进行初评。
2. 初评:由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初评。评选出优秀博士生奖候选人7人、优秀硕士生奖候选人7人、优秀本科生奖候选人7人。初评是终评的基础,评审组专家要对初选者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并形成文字,填入申请书有关栏目,组长签字生效。
3. 终评:由委员会负责进行,2/3委员出席,会议有效。先听取专家组初评汇报,全面客观地审阅申请者的材料,并进行酝酿讨论,最后按规定人数,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获到会人数2/3票者即可当选。
4.公示。入选者公示十个工作日,若无异议即当选。如有异议需进一步调查核实者,留下次评奖时复议。
第十三条 颁奖
1. 颁奖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定在每年的10月26日,即李四光诞辰日。
2. 奖励形式:分别向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3. 奖金额度: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2万元/人,李四光优秀硕士生奖1.5万元/人,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1万元/人,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0.2万元/人。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章程”的修改、解释权属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若本“章程”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
2010年5月20日
修订时间 2014年3月6日
复修订时间 2015年9月5日
再次修订时间2017年9月13日
再次修订时间2018年11月17日
二、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证书
三、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奖章
四、关于颁发第十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的
决 定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质科学技术的开拓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教授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事业的巨大贡献,继承发扬他求实、创新,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参加科学实践,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广大地质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推进我国地质事业的持续发展,根据《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有关规定,经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终评决定,授予吴亚飞等15人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并颁发证书、奖章、奖金,授予陈磊等6人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并颁发证书、奖金。他们是:
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吴亚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4级博士生
魏广祎 南京大学 2015级博士生
刘敬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级博士生
任桂平 北京大学 2014级博士生
李 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级博士生
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
余 坤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级硕士生
韩晓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级硕士生
邢朕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级硕士生
付衍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17级硕士生
刘丽萍 北京大学 2016级硕士生
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刘金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级本科生
赵显烨 山东科技大学 2016级本科生
魏春霞 吉林大学 2015级本科生
兰春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级本科生
朱筱曦 成都理工大学 2015级本科生
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
陈 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5级博士生
王向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5级博士生
王 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级硕士生
高 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级硕士生
白 璐 西北大学 2015级本科生
栾天翔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级本科生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代章)
2019年9月11日
五、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简介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博士研究生奖”获得者
吴亚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1989年12月出生,男,汉族,安徽安庆人。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保研进入资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习,于2014年6月和2019年6月先后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博士期间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导师李建威教授主持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研究生阶段曾荣获国家奖学金、湖北省“长江学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卓越人才”和赵鹏大院士奖学金等奖励。
吴亚飞主要从事我国西秦岭造山带金矿床的成因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1、对大桥超大型金矿床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认为其属于浅成造山型金矿床,为正确构建区域金矿床成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2、首次揭示了受流体压力波动造成的含金黄铁矿多阶段的热液交代反应,以及其中金的微观迁移和再富集行为,探讨了热液金矿床中金的演化及富矿石的形成过程。3、系统地揭示黄铁矿中复杂成分环带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对理解金的赋存形式、沉淀过程和提高金矿石的选冶技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首次定量地研究了金等微量元素在不同类型有机质和共生黄铁矿中的富集和分配特征,揭示了有机质在金的初始富集、迁移和沉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对金在硅质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胶状金的迁移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溶液实验研究。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吴亚飞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Ge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和《Economic Geology》等地质学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多次参加了包括Goldschmidt、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SEG)年会和国际地质大会(IGC)等重要学术会议,3次做口头报告,并获得了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报告奖。目前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和芬兰等国家的十几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起多次受邀为矿床学国际重要期刊《Minera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s》和《Geological Journal》审稿。
魏广祎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990年11月出生,男,汉族,陕西西安人。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研究生;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地球化学博士研究生。
魏广祎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金属同位素重建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早期全球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及大陆化学风化演变。在校期间,魏广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的中国科技部973子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资格,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合作导师为Noah Planavsky教授。魏广祎博士阶段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1、通过海相沉积岩铀同位素、氮同位素、铁组分等指标揭示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早期全球海洋氧化还原存在时空动态演化,强烈的海水氧化还原波动可能促进了寒武纪动物多样化;2、通过碳酸盐岩钙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全球无机碳同位素负异常很可能是由陆源淡水参与的早期成岩作用造成,淡水参与有助于白云岩沉积;3、通过海相沉积岩锂同位素和钕同位素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末期到寒武纪早中期全球大陆风化逐渐增强,对海洋的“脉冲式”氧化起到促进作用。
自博士研究生以来,魏广祎获得南京大学英才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提升计划A类、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GSA会议旅行资助、第五届地学青年论坛优秀研究生奖等荣誉。在进行课题期间,魏广祎积极和同行交流与合作,同美国耶鲁大学Noah Planavsky教授、Lidya Tarhan教授,斯坦福大学Erik Sperling教授,波莫纳学院Robert Gains教授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包括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地学青年论坛、哥特斯密特会议(Goldschmidt Conference)、美国地质协会年会(GSA Annual Meeting)等。魏广祎博士研究生期间共发表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Geolog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等国际地质学顶级刊物发表4篇论文,并有多篇论文正在审稿中。
刘敬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1989年出生,男,汉族,山东潍坊人。2009年9月—2013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2016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获工程硕士学位;2016年9月—2019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刘敬寿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力学建模与石油构造分析、非常规油气储层裂缝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专项一项,另外,作为课题主要完成人参与校企合作项目3项,取得的科研成果体现在:1、在地质力学建模方向上,国内外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层地质力学非均质建模方法,解决了储层力学非均质性对工程参数影响难以量化评价的问题,并将该成果陆续应用在鄂尔多斯盆地、黔北、黔东北、四川盆地以及苏北盆地等油气区。2、在油气区构造解析方向上,基于低级序断层发育时期古应力场模拟,系统提出了一种低级序断层的定量预测方法,建立了断陷盆地低级序断层的发育模式,解决了我国东部复杂断块区低级序断层难以准确识别、定量预测的问题。3、在储层工程参数评价方向上,系统分析了不同来源的石英对岩石力学参数、裂缝发育程度以及岩石脆性的影响,解释了岩石力学参数与石英含量呈两段式变化的原因。
基于上述研究,刘敬寿先后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获得校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校十佳研究生以及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ectonics》、《Applied Clay Science》以及《Tectonophys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专利成果陆续应用在油田的科研项目中,在页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以及煤储层的地质力学建模、应力场模拟以及“工程甜点”评价中得到良好的应用。除了承担相关科研任务外,目前刘敬寿担任《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Journal of Geodynamics》以及《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十余个国内外SCI、中文核心期刊的审稿人。
任桂平 北京大学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专业博士,1991年7月出生,男,汉族,山东潍坊人。2010年9月—2014年7月,就读于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201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任桂平博士在读期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负责的科技部973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致力于矿物学—微生物学—地球化学前沿交叉研究,围绕半导体矿物—微生物电子传递及其环境效应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现代矿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电化学技术等,揭示地表“日光—半导体矿物—微生物”电子传递过程,探索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伴随的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所取得主要科研成果如下:1、证实了地表“矿物膜”日光响应特性,揭示出自然界铁锰半导体矿物的环境属性;发现了“矿物膜”中电活性微生物群落与铁锰半导体矿物分布相关性;构建出模拟光电子系统,阐明了红壤细菌群落响应特性及演化方向性,为半导体矿物光催化作用调控的微生物群落演化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2、搭建“日光—半导体矿物—微生物”在线监测平台,完成界面电子传递机制研究,揭示出光照协同赤铁矿、水钠锰矿等半导体矿物促进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理,提出自然生境中日光参与的半导体矿物—微生物胞外电子多元传递网络系统。3、创新性发现可见光作用下锐钛矿光电子协同赤铁矿促进化能自养微生物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生长过程,明确了半导体矿物光电子协同自养微生物吸收转化CO2固碳新途径,丰富了矿物—微生物协同作用理论。4、拓展了“光—半导体矿物—微生物”电子传递系统应用空间,研发出耦合光能的双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以及太阳能驱动的光电催化有机废水处理新系统,促进了光催化、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等不同技术的融合,开发矿物—微生物协同作用污染防治新方法,为实现原位修复及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含《PNAS》一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Bioelectrochemistry》、《RSC Advances》、《Geomicrobiology Journal》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篇、一作中文核心论文4篇、一作授权专利6项,在半导体矿物—微生物协同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李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7年出生,男,汉族,河北保定人。2008年9月-2012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9月-201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期间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培养7个月,与国际著名矿物学专家Nigel Cook教授及其团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生阶段一直从事矽卡岩矿床和低级变质地体中Au–Sb–W矿床成矿机制研究。主持2019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和2017年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项。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1、首次系统开展Cu-Pb-Sb硫盐矿物的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揭示了Au、Ag和Cu等元素在上述硫盐矿物间的配分关系,创新性的提出硫盐矿物优先吸收Ag是形成高纯度自然金的重要机制。同时厘定了硫铋锑铅矿同质多像系列的“棋盘式”晶体结构类型。2、发现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普遍存在Au和As元素、Cu和As元素解耦现象,不同于传统认为的耦合变化关系,为金矿床中载金矿物学研究提出了新启示。3、在湘中Au–Sb–W矿床中发现能够指示岩浆作用的Bi/Te矿物,结合年代学和系统的原位S同位素分析,提出深部岩浆作用是诱发湘中地区Au–Sb–W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为久功未克的华南低温矿床成矿机制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4、在鄂东南程潮矽卡岩型Fe矿床中发现多世代热液磁铁矿叠加现象,并通过包裹体研究论证了多期高浓度富Fe流体的存在,创新性的提出多期富Fe流体叠加是导致高品位富铁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
李伟获得了博士后创新人才、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等奖励。研究生期间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矿床学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并做3次口头报告,获得了全国矿床会议优秀报告等荣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包括国际权威矿床学和矿物学刊物《Economic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American Mineralogist》和《Ore Geology Reviews》等。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奖”获得者
余坤 男,汉族,1995年9月生,河南信阳人,中共党员,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获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曾获第八次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2017年9月至今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攻读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硕士在读期间,余坤曾获得2017年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大学生奖学金,2018年第一届全国煤炭地学大赛“学术论坛”二等奖,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议学生优秀论文奖, 2018-2019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称号。主持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一项;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发表SCI论文3篇,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同时担任Energies(SCI期刊)审稿人。
此外,余坤参加多次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顶级会议,在2019年美国地质学会年会投稿并接收英文摘要一篇,同时收到会议口头报告邀请;在2018年国际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投稿并接收英文摘要两篇,在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议口头报告《沁水盆地中东部煤系构造热演化及其煤系气成藏响应》,并获得学生优秀论文奖。
目前,余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盆地分析与模拟、非常规油气地质和煤及页岩分子结构模拟,现已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四川盆地与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的多项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首次系统地模拟了华北盆地南部煤系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演化机制,讨论了不同时期华南华北板块俯冲碰撞作用对构造热演化的阶段性影响,厘定了研究区煤系气的成藏期次及演化模式。2、基于喜马拉雅新生代前陆盆地系统的沉积-构造-热演化,分析了印亚板块碰撞的前陆盆地效应,进而从盆地角度约束了陆陆板块碰撞的机制及其热效应。3、通过煤系页岩气体吸附实验,首次讨论了煤系页岩的超微孔的孔容峰态分布特征,指出了0.33-1.0 nm 的超微孔孔径区间内存在明显的峰态分布特征,并利用分子模型解释了吸附峰的可能形成机理。
韩晓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1992年6月出生,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员,河北石家庄人。2016年9月-2019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学位。曾先后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2018年)、学业一等奖学金(2017年和2018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全国二等奖等(2018年)以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等奖励。
韩晓丹硕士期间的专业为地质工程,具体研究方向为应用地球化学。韩晓丹具备良好的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科学研究模型创建、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等方面尤为突出。在土壤污染评估方面,韩晓丹以基本地球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新方法对土壤污染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中国包头市为例,选取该市主要市区及部分郊区表层土壤的2820个采样点数据,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了包头表层土壤异常采样点的关系网络模型,并利用加权度、加权集聚系数等网络指标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了包头表层土壤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社团角度分析包头不同功能区的污染问题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区域采取对应的治理方案。在硕士期间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篇国际SCI论文。取得主要科研成果如下:1、Han XiaoDan, Li HuaJiao, Su MeiXia, An PengLi. Spatial network analysis of surface soil pollution from heavy metals and some other elem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Baotou region of China.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9, 19 (2): 629~640(SCI, IF=2.669, Q2: 13/35)。
2、Han XiaoDan, Li HuaJjiao, Liu Qian, Liu FuZhen, Arif Asma. Analysi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air quality from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48: 965-979(SCI, IF=5.714, Q1: 25/250)
除此之外,韩晓丹同学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在国内学术会议获得口头陈述机会论文2篇。2018年5月:美丽国土与乡村振兴会议,北京,西郊宾馆;2018年8月:第六届全国低碳发展管理学术年会,山东烟台,山东工商学院。
通过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韩晓丹同学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在土壤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韩晓丹同学将继续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专心钻研学术,坚持科技创新。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韩晓丹同学表示一定会更加努力拼搏,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掘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邢朕国 男 ,汉族,吉林扶余人,1993年9月出生。2016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露天矿水文地质、近地表环境地质和宽频带岩石物性。
硕士期间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煤炭高强度开采驱动下水资源变化规律及其生态影响”研发骨干、联系人。针对酷寒区露天矿水文地质变化规律展开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东部草原区宝日希勒和锡林浩特域内的大型露天矿开采对地下水扰动机制和涌水情况,取得了如下成果:1、针对传统水文观测方法无法准确、实时获得煤炭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实际问题,设计了基于智能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于一体的矿山水文动态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已获得第一发明人(著作权人)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2、运用实测数据结合传统涌水量预测方法,对特大型露天煤矿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露天矿山周期涌水模型。该模型将露天煤矿涌水阶段分为:疏干开拓期、达产波动期和(静)储量稳定期三个阶段,进一步诠释了经典涌水量预测理论,经与实际情况验证,吻合度较高。
在学期间先后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西安)、第十五届中国水论坛(深圳)和第四届地下水青年科学论坛(长春)并做口头报告。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精神,在校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北京市优秀团干部、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海淀区优秀年度志愿者、北京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和校优秀毕业设计学术成果奖特等奖等十余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EI、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学术论文4篇,第一发明人(著作权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作为研发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担任国际矿井水会议(IMWA2018,南非)和Springer旗下SCI收录期刊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等杂志审稿人。
付衍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4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新疆克拉玛依人。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获学士学位;2017年9月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半翅目昆虫化石的分类学、古生态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等。硕士期间先后参与了东北、内蒙、河北、河南、云南、安徽、西藏、新疆等地区的野外工作并采集大量化石;三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其中两次获得“优秀口头报告奖”;曾赴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访问交流,与国际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硕士期间在昆虫化石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以下科研成果:1、对燕辽生物群中的原沫蝉科、华翅蝉科、螽蝉科、古蝉科等类群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系统学研究,报道了2新属7新种,大大增加了侏罗纪头喙亚目的古多样性。系统修订了道虎沟生物群中的沫蝉总科化石,为我国燕辽地区的地层对比提供了古昆虫证据;确立了道虎沟化石层不同层位中沫蝉类组合的演化关系及生态适应性;发现多种特殊的高海拔适应性螽蝉,为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沟地区的高山环境提供了依据。2、首次发现我国晚侏罗世古蝉,揭示了燕辽地区髫髻山组与世界若干晚侏罗世重要化石产地的地层对比关系,并提供了地质年代证据;为鄂霍茨克洋西部在晚侏罗世已关闭提供了化石证据。3、对缅甸琥珀生物群中的头喙亚目昆虫化石作了详细的分类学、早期演化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首次在缅甸琥珀中发现原沫蝉科化石,将其时限延长至白垩纪中期;首次在缅甸琥珀中报道螽蝉,为其形态特征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信息;系统描述了多种华翅蝉,证明其在白垩纪中期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为沫蝉总科的早期演化提供了进一步认识。
付衍哲热爱古生物学,踏实努力,积极进取,曾获硕士国家奖学金。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包括SCI论文7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3篇。
刘丽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6月出生,女,汉族,江西省丰城市人。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通过推免方式进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进行研究生学习,2019年7月获理学硕士学位。
刘丽萍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高温高温下镁铝尖晶石中硅的无序问题和微量元素分配问题,进而探讨了同为尖晶石型结构的林伍德石(地幔过渡带下部的主要矿物)的无序现象。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之上,刘丽萍也提出了适用于估算幔源岩浆(尤其是富钾岩浆)温度的橄榄石-熔体间镁分配温度计。同时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交流活动,汇报研究成果。在读期间,取得以下进展:1、在较低温压条件下(≤~3-4 GPa/1500 oC),尖晶石中的硅都占据四面体位置,而在较高温压条件下(≥~5-6 GPa/1630-1650 oC),尖晶石中的硅进入了八面体位置并达到了完全无序状态。2、根据镁铝尖晶石中硅的无序现象,可推断出同为尖晶石型结构的林伍德石也极有可能存在类似的硅占位无序情况,只不过这种硅的高无序状态在降温降压过程中没有保存下来。3、高温高压下的高无序度对尖晶石中微量元素的分配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推断在橄榄石、石榴石等矿物中可能也有重要影响。4、高温高压下尖晶石对稀土元素具有很强的分异作用,富集重稀土,亏损轻稀土。5、通过合成不同钾含量的橄榄石-熔体共存体系,结合大量文献数据,构建了三种新的地质温度计,为准确估算幔源岩浆(特别是富钾岩浆)的温度提供了重要手段。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共同作者核心论文1篇。获得2016~2017学年度专项奖学金,2017~2018学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专项奖学金,2019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大学生奖”获得者
刘金科 男,汉族,1997年4月出生。于2015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基地班学习,2016年经全校选拔进入2015级创新实验班地球化学专业学习,并于2019年5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免试攻读博士学位资格。本科期间,必修学分绩点3.69分(总分4分),专业课平均分90.1分,本专业排名第1,班级排名第4。
刘金科热爱祖国,作为共产党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作为班级中的生活委员,他积极参与班级的建设,组织并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得到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在各项课程学习中,他刻苦踏实、善于钻研,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专业奖学金,大一时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多个学科竞赛奖项。主持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题成果获评优秀, 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学位论文。课外参与全国第二届“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暑期学校,并获得优秀论文奖,与多位国际国内高校教授保持合作并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论文。
刘金科目前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从2017年4月开始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曾参与北戴河、周口店地质认知实习、九龙江野外采样工作。他有丰富的实验室工作经验,长期在普通化学实验室、超净化学实验室独立开展工作。他熟练掌握总有机碳分析仪的使用与维护,可测试水体、土壤中的碳氮物质含量;熟练掌握ICP-MS、离子色谱及ICP-OES的操作,包括测试样品的阴阳离子及主微量元素浓度。过去的两年中建立并改进了水体和土壤中Mg同位素前处理流程。2018年他经过工程师、专家培训后,可熟练使用MC-ICP-MS测定样品同位素组成。他能够独立完成从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他依托导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际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CSCD论文2篇,授权涉及超净实验室的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国际SCI论文3篇。
赵显烨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1998年3月出生,男,汉族,山东烟台人。
在校期间,赵显烨同学踏实刻苦,成绩优异,在大二学年入选创新实验班;担任班级组织委员、科技委员,认真负责相关班级工作,多次获山东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热爱地学,积极参加科研工作,2017年起跟随导师进行中生代古昆虫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期间多次前往新疆、甘肃、莱阳等地开展野外工作,现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对热河生物群、道虎沟生物群及缅甸琥珀中保存的昆虫化石进行处理鉴定,发现并报道了首块裂尾甲科成虫模式标本、中生代第四块步甲幼虫化石标本、最早的虎甲科化石标本、首块保存于琥珀中的豉甲科化石标本、首块保存有消化道内容物的鱼蛉幼虫化石标本,共建立2新属3新种,丰富了中生代鞘翅目的多样性;为裂尾甲科成虫虫体结构提出了修正意见,探讨了义县组鱼蛉幼虫的食性特点。目前已发表SCI学术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3篇。2、完成的作品《中生代昆虫化石探索与研究》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加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科创计划”,所申请课题均已顺利结题。
赵显烨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作品《当代高中生对各专业的关注程度及影响因素》获山东科技大学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团队获青岛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称号,个人获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称号。
魏春霞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1998年1月出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2015年8月起就读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魏春霞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成绩名列前茅,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中科院“地球化学人才”奖学金、南航助学金、思池助学金等奖助学金。她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吉南地区黑松沟组的形成与构造背景》项目中,作为项目负责人能够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表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项目顺利结题并被评为国家级。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核心论文《Petrogenesi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hornblende gabbro in the Khanka Massif: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该文报道了兴凯地块中角闪辉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Lu-Hf同位素资料,揭示了其形成时代与岩浆成因;通过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622~883Ma,反映了其源区物质主要为早古生代时期增生的年轻地幔物质,推断其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于兴凯地块相关。另外,她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中国金矿资源的现状及前景分析》,分析中国金矿目前的伴生金优势、开采品质,对金矿的前景方面进行讨论。在思想道德上,她加强自我修养与认知水平,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对高校德育价值的若干思考》。
魏春霞热爱地质,对待问题态度严谨并积极求解,在长春周边野外实习、兴城野外实习中均表现优异,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期间的实习报告被多次评为优秀报告。她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竞赛二等奖、第六届吉林大学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一等奖、第七届吉林大学地质技能知识竞赛一等奖、吉林大学大数据专业竞赛二等奖。她曾带队参加吉林大学“党史校情知识竞赛”,并获得团体二等奖。她还顺利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英语四级、六级水平考试等等级考试。
在学生社团方面,她曾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学习部部长、辅导员助理,协助老师处理各项事务,组织多次讲座与分享会,深受大家好评。在校期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称号。
兰春元 男,汉族,1997年6月出生,辽宁大连人。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9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本科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特等奖学金、全国煤炭地学大赛一等奖等奖励。在本科期间,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在导师唐跃刚教授的指导下,他作为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们协同创新,积极开展“煤基石墨烯的地质分布特征”大创项目实验研究,在进行多次煤基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实验后,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以煤质指标为出发点,提出四个影响煤基石墨烯分布的地质因素,最终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创新优秀奖。也曾与团队共同参与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最佳潜力奖。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凭借“论无烟煤向石墨转化过程中石墨烯结构的赋存与控制因素”的研究,总结了从无烟煤到石墨转变过程中类石墨烯片层的转变作用过程、机理,提出了煤与石墨界限点的判定方法,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励。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调研实践,在就读本科四年间多次前往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东北煤田地质局、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山西矿产研究院、辽宁省第六地质队等生产单位进行学习、调研、实习。
大学期间,在导师唐跃刚教授的指导下,在师兄的帮助下,小组成员协同开展煤基石墨烯的研究,进行石墨烯制备实验与分析表征,在此过程中发现煤中矿物对煤基石墨烯的形成产生影响:无烟煤在经过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矿物质的高温转化产物会镶嵌在石墨片层之间,导致制备的石墨烯片层出现不规则纳米级孔隙缺陷,并提出脱矿对于提高煤基石墨烯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深入探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SCI期刊CHEMISTRYSELECT上发表论文。在进行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毕业论文期间,积极参加实验研究与讨论,共发表学术论文3篇,都为SCI检索。
朱筱曦 女,汉族,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1997年8月出生,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专业2015级本科生。
在校期间,朱筱曦同学认真努力,成绩优异,在大二期间入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并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例如“华南低温热液矿集区岩浆与低温成矿响应专题”、“云南都龙矿床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的红外显微测温研究”等,在此期间发表一篇四作sci;同时参与国创“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精准化的价值意蕴及有效实现”,并获得校级立项;四年平均绩点3.6/4.0,位于年级第二,现以专业第一排名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
作为党员,朱筱曦爱党爱国,努力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连续三年获得运动会先进个人、成都理工大学“UsPa-优π”大学生心理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排球联赛三等奖等;同时全心为同学们服务,帮助同学,在大学期间曾担任班长、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党支部副书记、院学生会副会长、学生班级助理等职务,参加多项志愿活动,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本科毕业生、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成都市理工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志愿者等。
朱筱曦同学积极参与各项比赛活动,2016年7月,作为队长参加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获得非专业组团体总分一等奖、1:500数字化测图一等奖、四等水准测量二等奖、二级导线测量二等奖。2016年5月作为队长参加第七届成都理工大学测绘技能竞赛,获对中整平一等奖、心算一等奖、水准测量二等奖,2018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地质技能竞赛二等奖、地学知识竞赛二等奖。
朱筱曦热爱地质工作,野外地质工作经验丰富,勤于探索复杂地质现象背后的形成演化史,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科研探索能力,实习期间表现优异。曾于2016年8月参与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2017年8~9月参与马角坝地质填图与资源调查实习,2018年7-9月去往乐山、铜陵、秦岭等多地参加野外实习,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剖面实测,并与2018年9月作为队长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地质技能综合应用一等奖、地质标本鉴定二等奖。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学生提名奖”获得者
陈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1988年8月出生,男,汉族,湖北荆州人。2007年9月—2011年6月在长江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作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犹他大学能源与地学研究院交流学习。
陈磊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页岩气储层表征、孔隙连通性和页岩气赋存机理研究等方面,并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以及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和页岩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1、建立了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划分新方案,实现了页岩储层孔隙全孔径定量表征,查明了页岩孔隙特征与页岩气赋存状态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岩相对页岩气吸附与储集能力的影响,建立了页岩孔隙发育模型。2、鉴别了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有机质孔隙的主要类型,明确了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与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微孔、中孔和宏孔结构特征差异,阐明了可溶有机质对自流井组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3、从分形的角度,查明了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与页岩气储集能力的关系,明确了页岩孔隙非均质性程度对页岩气储集能力的控制。4、明确了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类型和吸附热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不同相对湿度的甲烷吸附实验明确了含水量对页岩甲烷吸附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自流井组页岩甲烷吸附能力随深度演化模式与气体吸附模式。5、查明了理想状态下有机质孔隙中吸附气/游离气赋存的临界孔径,揭示了实际地质条件下自流井组页岩甲烷超临界吸附机理,建立了甲烷在自流井组与龙马溪组页岩中的赋存模式,明确了陆、海相页岩含气量差异大的重要原因。
陈磊在博士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连续多次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优秀研究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和国家级、校级科研成果奖励。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Fuel》、《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Fractals》、《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另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专利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王向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级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出生于1991年12月,男,汉族,内蒙古人,中共党员。2013年毕业于地球科学学院,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资格,进入本校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师从赵来时教授。2016年6月-9月受学校资助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进行了3个月的学习交流;2017年11月起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硕博期间曾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十大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博士论文创新基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称号,2019年起担任《Precambrian Research》期刊审稿人,2019年6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博士期间,依托导师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一个 “地学长江计划”核心项目,以“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喷发强度、时限及其与生物绝灭和后期复苏的关系”为题,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作用进行精细的研究,不仅能对当时火山作用的强度、时限和频率具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还进一步分析了当时火山作用和生物绝灭及其后期曲折复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全面系统的对华南P-Tr之交大量火山灰的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全球意义的P-Tr之交及整个下三叠统Hg含量和Hg同位素地层地球化学曲线,确定了P-Tr之交及整个下三叠统西伯利亚火山喷发的强度和时限。2、建立了华南地区陆相和过渡相的Hg含量地层学,确定了西伯利亚火山在陆相地层中的记录并分析了其与陆相生物绝灭的关系,指示了Hg在陆相沉积环境下的地球化学行为。3、对比了不同沉积相区Hg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研究剖面Hg地层地球化学与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沉积速率,陆源输入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沉积环境对Hg含量及Hg同位素的影响,为Hg元素在古老地层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基于上述成果,王向东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学国际顶级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发表论文3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6篇。
王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1月出生,汉族,女,河南南阳人。2012年9月–2016年6月于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16年9月–2019年6月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读博士生。硕士期间主要致力于东濮凹陷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探讨了东濮凹陷不同层位烃源岩沉积环境、生烃潜力和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确定了有效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的丰度下限。2、刻画了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发育特征,明确了脆性矿物和超压发育利于东濮凹陷深层油气的开发。3、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天然气组分与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总结了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了不同层位天然气的运移特征,揭示了碳同位素倒转原因,指明了气源关系。
王珂硕士期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含1篇专业领域国际顶刊AAPG Bulletin),授权发明专利2项,国内外会议做Oral/Poster报告5次,包括在一级国际重要会议美国盐湖城第101届AAPG大会上作口头报告;2019年,自主设计的研究课题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最高额资助;共计获得AAPG全球助研金、国家奖学金等5次奖学金;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综合组二等奖、校研究生学术论坛特等奖等4个竞赛奖项;“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8项荣誉称号。
高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矿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1993年8月出生,男,汉族,安徽阜阳太和人。2012年9月-2016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2016年9月-2019年6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硕士学位。
硕士期间,参与了导师周振华副研究员主持的关于研究“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岩浆-热液过渡过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在其悉心指导下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硕士期间,在丰富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将传统地质分析手段与近年来新兴的矿物微区分析结合起来,并搜集了全球其他钨锡矿集区的地质信息,通过对含矿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和副矿物、脉石矿物、矿石矿物等原位微区组成分析、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系统论证了岩浆演化与锡钨锂矿化的关系,并探讨了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集区与全球其他钨锡金属矿集区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集区成矿模式图,为该区锡多金属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了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石英斑岩顶部的矿化与岩浆高度分异及氧逸度的变化密切相关。2、提出了铁锂云母的沉淀是促进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的重要催化剂。3、阐明了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物质来源,发现成矿流体为偏还原、富挥发份的岩浆流体,后期受到大气降水影响,且与华南地区相比,成矿物质中有更多地幔物质的加入。4、首次测定了小钨矿矿床年龄,论证了维拉斯托矿区内锡钨锂矿化与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成矿系统。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 SCI(Ore Geology Reviews)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内会议论文(矿物学报)1篇。与他人合作发表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论文1篇。2018年10月,曾在“第十四届全国矿床会议”上作学术报告。2018年11月,在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地学研究生论坛”上,获得“优秀研究生论文奖”。 在2017-2018年度,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A等学业奖学金。在2018-2019年度,荣获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称号,并被授予“程裕淇优秀研究生论文奖”。
白璐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1996年12月出生。西北大学2015级地质学(基地班)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石油地质学专业。
在学习方面,勤奋认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野外工作和室内学习中得到了指导老师们的肯定和好评。在本科期间,多次获得了校级一等奖学金和系里的一等奖学金,并于大一时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本科期间总成绩专业排名第一,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并推免至北京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在科研方面,担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峡地区下茶庄剖面早寒武世磷酸钙质化石及其对古环境的意义”的负责人,在张志飞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包括前往三峡宜昌地区进行野外采样、在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进行酸泡实验、化石挑选、岩石粉碎,前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TOC、有机碳同位素的测定等实验,于西北大学国家大陆重点实验室完成微量元素的测定、利用扫描电镜,XRF观察分析相关化石,获得了5000余枚小壳化石标本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最后进行了相关图件的测绘以及论文的编写,补充完善了研究区的生物资料,为寒武纪早期生命的大爆发这一事实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且综合所发现的小壳动物化石的生态特征以及TOC、微量元素数据,探讨研究区的古环境演变过程,为峡东地区在该时期的环境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本科毕业论文达到优秀。
在社会实践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举行的活动和比赛,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协会、“天地人”摄影协会、乒乓球协会并担任部长;先后担任地质系共青团团委组织委员及团委副书记,组织并参与多项团委活动,包括“敬老院献爱心”“雷锋月活动”“植树节活动”“校纪校规知识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科普讲解活动”等。除此,于2018年9月代表西北大学地质系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并取得了团体一等奖、“地质标本鉴定”特等奖、“野外地质技能”一等奖、“地质技能综合应用”二等奖 、“地学知识”二等奖等的好成绩。
在公益方面,组织并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包括:积极组织同学前往敬老院献爱心;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西北大学地质系科普讲解队”,于2018年12月11日前往郭杜大学城小学进行地质知识科普知识宣讲,2019年3月赴西北大学扶贫对口县城安康市平利县,为多所小学进行“流浪地球”专题的科普活动,之后3月21日前往郭杜大学城小学,4月12日前往大学南路小学,4月17日前往长安校区附属小学开展志愿科普讲解活动,受到了的当地学校的支持与好评。
栾天翔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1997年2月出生,男,汉族,山东烟台人。期间曾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副班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广播台副台长等职务。
综合测评成绩连续三年位列专业第一,必修课平均分为88.84分,优良率为94.23%,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院长奖提名奖、“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竞赛方面,曾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三等奖、2018年校级地质技能大赛一等奖、2017年和2018年普通地质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昌平蟒山的构造成因机制”。采集相关野外标本、分析微观构造并结合本区应力场资料,确定十三陵—下庄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主应力方向为南东-北西方向;对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铲状推覆体进行分析,确定昌平蟒山是位于十三陵—下庄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上的一座飞来峰;通过区域构造地质分析,确定十三陵—下庄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晚侏罗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确定十三—下庄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沿北西方向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有关。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广播台台长,致力于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向全校师生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9年,参与筹办的第十届“声声入影”首都高校配音大赛初赛获得850000次线上浏览量,该活动获“十佳活动”荣誉;此外,在校庆65周年之际组织“我为母校送祝福”活动,收集校友祝福近500份;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副班长,积极组织研讨课、集体自习等活动,带动班级成员共同进步并获得校级“十佳班级体荣誉”。
在社会实践方面,曾参加“2017年度母校回访”、“2017年度冬奥伴我同行暑期社会实践”以及“2018年度以青春书写时代责任,乐水走水传承运河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其中,在“2018年度以青春书写时代责任,乐水走水传承运河文化暑期社会实践”中进行运河水质监测并撰写分析报告,为保护与弘扬运河文化可行性建议,获得“北京市优秀团队”荣誉。
主办单位: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办公室
承办单位:北京大学
资助单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