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三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第三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获奖者简介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办公室

一二年十月

 

 

 

 

李 四 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卓越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新中国地质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1904年留学日本,学习造船;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创始会员之一。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校评议委员等,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学人材。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础地质研究所。由于发现虫筳科并进行创造性研究,于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其讲稿成为我国第一部独具特色的区域地质学巨著。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自英国回国,历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五十年代中期,还担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虫筳科化石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他始终不渝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了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他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不但提出陆相能够生油,且可以形成大油气田的理论,而且还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找油指导思想。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50年代初就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70岁高龄还积极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即时提出地震地质新概念,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关键在于要进行研究、探索,而且提出以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为主地震预测方法,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提出安全岛理论,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他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

1

 

 

 

 

 

 

 

 

 

一、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

 

第一章   

第一条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从事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广大地质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特设立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第二条  本奖项由李四光基金会全额资助。

第三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地质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项学生奖励,一人在同一学历层次上只能获得一次。

第四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共分三个奖项: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第五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每年评选一次,届时向全国地质类高校和有关单位发出评奖通知,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告。

第六条  每年评选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不多于4人;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不多于6人。

第七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由教育部、具有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的代表及李四光科技基金办公室负责同志共13人组成,是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的最终评审机构。

第八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于李四光先生曾长期任教并担任地质系系主任的北京大学。由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推荐的6位同志组成,负责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评奖通知、资料发放、材料寄送及轮流承办评奖终审会议等事项。

 

第二章  评奖条件

第九条  凡是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学风正派、成绩优异,做出比较重要贡献的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地质类及地质勘查类(以教育部学科分类为准)本科生、非在职硕士研究生和非在职博士研究生,均可申请本奖。

第十条  申报条件

各类奖项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

(2)遵纪守法,品质优良,学风端正。

各类奖项的分项条件:

1.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1)在地质科学技术的某学科、某领域取得过重要发现或创见,为丰富、发展和提高地质学某学科或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以第一作者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2)在地质科技工作中,提出或发明了某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已经初步验证,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2.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

(1)在地质科学技术的某学科、某领域取得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为丰富、发展和提高地质学某学科或领域做出较大贡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2)通过科学研究,对地质调查、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出重要建议和意见,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3.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1)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且在本年级本专业排名前五名;

(2)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创新性试验计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过研究型论文;或做出其他突出成绩。

 

第三章  评奖办法

第十一条 申报程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

1.个人申请:申请本奖,坚持自愿原则,申请人必须亲自填写本奖委员会印制的《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申请书》,随附学习成绩和专业年级综合排名证明(只对本科生申请者要求)、代表性成果、获奖证明等各种材料,并有2位教授级专家推荐,推荐意见由推荐人书写,并签名。所有申请材料一式五份(含1份原件)。

2.单位推荐:以学校或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院(所)为基本推荐单位,一般地质类及地质勘查类专业学生总数2000人以下的单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各推荐1人,2000人以上的单位推荐3人(本科生不少于1人)。单位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要逐项进行核实,并提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意见,由单位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连同申请书电子版文件一并报送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推荐单位要对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二条 评选办法:

办公室登记、专家组初评、委员会终评。

1.登记:办公室对申请推荐材料进行登记,并按通知要求逐项进行核对、审查,不符合申报要求的视为无效申请。

2.初评:由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初评。评选出优秀博士生奖候选人6人、优秀硕士生奖候选人7人、优秀本科生奖候选人8人。初评是终评的基础,评审组专家要对初选者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并形成文字,填入申请书有关栏目,组长签字生效。

3.终评:由委员会负责进行,2/3委员出席,会议有效。先听取专家组初评汇报,全面客观地审阅申请者的材料,并进行酝酿讨论,最后按规定人数,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获到会人数2/3票者即可当选。

4.公示。入选者公示十个工作日,若无异议即当选。如有异议需进一步调查核实者,留下次评奖时复议。

第十三条 颁奖

1.颁奖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定在每年的10月26日,即李四光诞辰日。

2.奖励形式:分别向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奖章和奖金。

3.奖金额度:优秀博士生奖2万元/人,优秀硕士生奖1.5万元/人,优秀大学生奖1万元/人。

 

第四章   

第十四条  章程的修改、解释权属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若本章程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

2010年5月20日


二、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证书

1

 

 

 

 

 

 

 

 

 

 

 

 

 

 

 

 

 

 

四、关于颁发第次李四光优秀学生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质科学技术的开拓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教授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事业的巨大贡献,继承发扬他求实、创新,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参加科学实践,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广大地质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推进我国地质事业的持续发展,根据《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有关规定,经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第三届四次会议终评决定,授予王伟等15人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并颁发证书、奖章、奖金。他们是:

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伟 北京大学               2009级博士生

  春 南京大学             2009级博士生

  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级博士生

  韬 西北大学             2009级博士生

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

蔡晨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10级硕士生

鲁江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0级硕士生

  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级硕士生

  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9级硕士生

李春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09级硕士生

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王友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9级本科生

高大维 中南大学             2008级本科生

黄杜斌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8级本科生

  颖 吉林大学             2008级本科生

张诚成 南京大学             2009级本科生

单厚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08级本科生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

2012年9月20日

 

1

 

 

 

 

 

 

 

 

 

 

 

 

五、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奖者简

1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博士研究生奖获得者

 

王 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2009级直博生。1987年12月出生,男,汉族,河北枣强人。2005年9月-2009年7月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学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9年9月至今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

王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早期地质动力学演化机制的制约。从2008年开始,他先后参与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项目:2008年-2010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德-阜新变质块的地质事件序列与早前寒武纪动力学过程,对辽西地区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表壳岩系和TTG片麻岩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2008年-2010年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专题西秦岭多金属成矿及相关地质作用年代学中新元古代岩浆岩与成矿作用研究部分;2010年至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冀东遵化-青龙地壳生长与壳幔相互作用研究;2011年至今参与国家地质调查局项目华北克拉通北部中元古代岩浆作用及成矿背景中元古宙辽西建平碱性杂岩和北京平谷碱性火山岩研究。在该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辽西地区朝阳北部-阜新-义县花岗绿岩带中首次识别出具有N-MORB,boninite,HMA(高镁安山岩)和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的岩石组合,并提出该花岗绿岩带形成于类似南美Andean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2)构建了辽西地区建平高级变质杂岩的地质事件序列,并提出建平杂岩和朝阳北部-阜新-义县花岗绿岩带在太古宙末期经历了非常类似的地质动力学演化历史:洋脊扩张-洋内俯冲-活动陆缘俯冲-弧后扩张;(3) 通过辽西变质地块的系统研究及区域对比,提出类似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体制可能于新太古代末期就已经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启动,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的地壳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4)确立了侵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碧口地体的铜厂闪长岩体形成于824-880 Ma,说明铜厂闪长岩体和伴生的铜厂铜矿为新元古代晋宁期产物,其中闪长岩体来源于亏损地幔和下地壳来源熔体的岩浆混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扬子北缘和西缘于900-700 Ma期间可能一直处于俯冲构造体制下,那么扬子地块在新元古代时期应该位于Rodinia超大陆的边缘位置(而非核部)。

王伟勤奋刻苦,严于律己,科研态度严谨,至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其中国际SCI 4篇(Precambrian Research 2篇, Gondwana Research 2篇),国内EI 1篇。

 

刘 春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1984年2月出生,男,汉族,福建顺昌人。2002年9月-2006年6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工程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6年8月-2007年6月在宁夏中宁县五中支教;2007年9月-2009年6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硕士阶段);2009年9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与地质力学组访问学习。

刘春的研究方向为计算地球科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岩石、土体变形破坏的理论、实验和模拟研究。从2005年开始,他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在岩石变形破坏研究方面。2005年-2007年申请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数值模拟,考察了塔里木油田,提出了新的滑脱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和速度场理论。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发表2篇论文,为滑脱褶皱成油构造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2010年-201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Rock Fracture Project资助下,开展成油砂岩中压密带成因数值模拟研究,发展了离散元数值方法,初步成果已被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录用。(2)在土体变形开裂研究方面。2007-2011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体工程性质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对南京市城郊区地下温度和湿度的长期监测,确定了南京市城区土体存在着明显的热岛现象和干岛现象;提出了一个地温场预测模型,得出城市热岛环境,地表类型和降雨入渗对地下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土体温度场和湿度场变化对土工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温度对土体力学性质和开裂现象的影响,并开发了孔隙和裂隙图像识别系统,已出售给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并与国内外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应用于岩土体裂隙,矿物,成油砂岩和粘土孔隙等的定量分析研究。基于此系统,已有十多篇SCI和EI论文发表。2011年开始参与国家973项目工程灾变滑坡演化多场信息表征与状态判识,研究滑坡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

刘春在岩石、土体的变形破坏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已接收论文2篇;包括国际SCI 7篇(其中3篇发表于JGR,JSG等地质学国际一流期刊),EI 1篇。

 

陈 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方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1983年10月出生,女,汉族,中共党员,辽宁葫芦岛人。2002年9月-2006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6年9月-2008年7月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保送至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8月-2011年7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至日本筑波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合作交流,获日本筑波大学博士最高荣誉校长奖;2008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陈男的博士研究课题主攻氟污染地下水处理方向,着力于研究开发多孔性陶瓷材料去除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并在氟化物吸附机理和地下水氟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于地下水除氟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体来讲,研究了以下问题:以天然地质材料鹿沼土和人工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水除氟研究,确定了合成除氟材料的组分和制备方法并针对材料的吸附除氟性能开展了系列研究实验,建立了所开发除氟材料的吸附等温模型并计算了模型参数,揭示了材料的吸附除氟机理。为材料的地下水除氟实际应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中,她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英语基础较好,能出色的阅读和撰写专业英文文章。并多次参加国际学学术会议,发表英文演讲,曾获得2009年第2次日中研究生论坛「生物,能源与环境」主题优秀论文奖。

在博士在读期间主持课题2项,参与课题3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参与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项目:JST战略的国际科学技术协力推进事业(筑波大学-中国环境省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研究方向主攻开发新型陶瓷材料以净化地下水中污染物质(氟/砷;F/As)。2011年8月,主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创新性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采用天然矿石为材料制备陶瓷颗粒去除地下水中氟化物的研究;2011年12月,参加中日JST国际合作项目微生物强化下天然地质材料去除工业废水中砷的机理及应用

陈男热衷于科研创新,在污染地下水处理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和方法。以第一作者在国外英文SCI期刊(如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Desalination,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国内核心1篇。

 

代 韬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1983年1月出生,男,汉族,陕西华县人。2001年9月-2005年7月在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获学士学位;2005年9月-2008年7月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7月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课题研究。

代韬主要从事寒武纪早期节肢动物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及系统演化研究。从2007年开始,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各类相关课题研究:2007年-2009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石牌组软躯体化石研究中三叶虫化石部分;2010年-2012年主持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型)湖北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三叶虫动物群个体发育研究;2011年-2012年参与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古盘虫类三叶虫个体发育研究。在该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揭示出TsunyidiscusSinodiscus两类最早出现的古盘虫类三叶虫体节增长过程中所具有的共性和规律,证明增节过程(Somitogenesis)和躯体分段(Tagmosis)可分别作用于此类古盘虫不同的生长阶段,通过增长的规律,ideid,相。该方法仅用于个体较大为多节类和少节类三叶虫系统分类及演化提供更多与个体发育相关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古盘虫类和球接子类三叶虫体节增长过程的对比,从个体发育学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二者的亲缘关系,认为球接子类三叶虫很可能起源于古盘虫类三叶虫的祖先。2. 通过对莱得利基虫类三叶虫Metaredlichia和褶颊虫类三叶虫Estaingia从幼虫期到成虫期完整发育序列的研究,揭示出寒武纪早期出现的多节类三叶虫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相似的形态变化;证明将三叶虫整个发育序列相结合不仅能够追溯该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某个结构的变化趋势,而且借助于分节期标本所显示出的一系列形态变化能够将其幼虫准确地进行系统分类,解决其归属问题。3. 通过对纵棒头虫类三叶虫Hunanocephalus和莱得利基虫类三叶虫Eoredlichia个体发育序列的研究,为寒武纪早期多节类三叶虫体节增长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证据;证明增节过程和躯体分段在作用于多节类三叶虫不同属种以及各个生长阶段时具有多变性,这种多变性对于控制不同类型三叶虫成年个体的体节数量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新种的产生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代韬严于治学,已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7篇,第三作者发表2篇。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奖获得者

 

蔡晨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物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1988年11月出生,男,汉族,江苏兴化人。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习,获得本科学士学位;2010年9月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蔡晨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北方中生代甲虫化石的分类、系统演化以及古生态学等,主要研究类群包括水缨甲科(Hydroscaphidae)、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葬甲科(Silphidae)、觅葬甲科(Agyrtidae)等甲虫化石。自2010年以来, 他先后参加了大量相关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2010年2011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道虎沟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无脊椎动物对比研究中甲虫分类和对比研究部分;2011年6月7月,在美国Field自然历史博物馆访问学者奖学金的资助下,赴芝加哥Field博物馆进行中生代和现代隐翅虫科和葬甲科甲虫的对比研究;2011年底,参与中国北方中生代过渡期巨型跳蚤的早期演化以及与其寄主的协同进化研究;2012年3月4月,在美国哈佛大学Ernst Mayer奖学金的资助下,再次赴芝加哥Field博物馆进行中生代和现代觅葬甲科甲虫的分类和对比研究;并赴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对新生代隐翅虫化石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在该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1、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块保存于岩石中的藻食亚目甲虫化石,也是世界上第一块水缨甲科甲虫化石;该标本体型微小,体长不足2毫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甲虫化石之一。该发现填补了水缨甲科化石记录的空白,对了解水缨甲科昆虫乃至藻食亚目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与黄迪颖研究员等合作研究了我国北方道虎沟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中多样化过渡期的巨型跳蚤,并对早期跳蚤可能的寄主作了详细讨论,推测其寄主为带毛恐龙或哺乳动物。该成果发表于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3、对中国北方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隐翅虫科甲虫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并与现生种属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块切边隐翅虫亚科(Glypholomatinae)化石;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光滑隐翅虫亚科(Olisthaerinae)、三角隐翅虫亚科(Trigonurinae)和尖腹隐翅虫亚科(Tachyporinae);并对四眼隐翅虫亚科(Omaliinae)、巨须隐翅虫亚科(Oxyporinae)、颈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和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等甲虫化石进行了详细分类、系统发生和古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蔡晨阳踏实勤奋、治学严谨,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论文5篇,已接受论文3篇;其中国际SCI 6篇,国内核心2篇。

 

鲁江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1987年11月生,女,汉族,湖北襄阳人。2006年9月-2010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地班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10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

鲁江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及对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从本科阶段,她就师从郑建平教授,参与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下扬子地区地幔橄榄岩的研究发现本区橄榄岩可分为两类,一类具有饱满的特征,一类具有难熔的特征;这两类岩石在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上均有明显差异,但估算的地幔平衡温度相互重叠,说明本区陆下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分层的,而是古老难熔和新生饱满地幔共存;结合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认为本区可能经历了新生饱满地幔对古老难熔地幔的置换作用,并造成岩石圈的减薄。这些过程说明下扬子区陆下岩石圈地幔在中-新生代时可能和华北东部岩石圈地幔具有相同的动力学背景,即环太平洋西向俯冲造成岩石圈的减薄和增生置换。

鲁江姑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国际SCI 1篇。

 

王 萌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1988年9月出生,女, 汉族,河北邯郸人。2006年9月-201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 获本科学士学位;2010年9月-2012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学习,攻读硕士学位。

王萌的研究内容主要为攀西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与成矿作用关系,阐明了攀西地区大板山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以及成矿机理,对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无可能形成类似Norilsk型的世界级铜镍硫化物-铂族矿床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岩石成因,为成矿机制提供约束条件,同时也为铜镍矿找矿前景提供一些有益信息。

硕士在读期间王萌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工作严谨细致,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很高的专业素养。自2011年担任学校科学研究院显微镜实验室助管,负责实验室筹建、到招标投标、实验室对外开放。熟悉仪器结构以及使用流程,具备常见矿物的鉴定能力,尽职尽责,获得老师同学的肯定。

在导师张招崇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和其负责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依托下,王萌已两次赴四川、云南、攀枝花一带开展地质野外工作,负责攀西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铜镍硫化物铂族元素矿床和火山岩型铁矿床。通过对大板山岩体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系统研究,认识到大板山岩体与很多小岩体成大矿有明显不同。其成矿机制与世界上同时代的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仅受到了轻微的地壳混染。此外,参与导师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负责科研基地资料的采集整理和部分工作报告的编写,并两次到攀枝花进行科研基地建设。

王萌获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表现出较高的科研潜质,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包括国际SCI 1篇

 

高 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1987年12月出生,男,汉族,湖南常德人。2005年9月-2009年7月在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7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年9月开始攻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

高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从2008年开始,他先后参与了相关的研究项目:2008年-2009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香山群内波、内潮汐沉积及其伴生沉积研究中的深海大型沉积物波研究部分;2010年-2012年参与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及周缘多目的层油气资源调查及选区评价中柯坪冲断带油气成藏条件以及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研究部分。在这些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深海大型沉积物波的形成模式,认为只有内波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其成因,并针对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上进行实地考察和取样,描述和统计了该区油气显示的发育情况,探讨了油气显示的分布特点及其油气来源,剖析了皮羌古油藏;对柯坪冲断带上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解释与分析,提出了研究区一个新的油气勘探新领域——下盘隐伏构造区域。3、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系样品(野外岩样、岩芯以及岩屑)的地球化学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存在石炭系-下二叠统含油气系统的设想。

高平严于治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论文2篇,其中国际SCI 1篇,国内核心 1篇。

 

李春辉  成都理工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1985年12月出生,男,汉族,河北灵寿人。2005年9月-2009年7月在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9月-今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李春辉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深部地质流体演化及其成矿效应和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构造热年代学两个课题。从2009年开始,先后参与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项目:2010年-2012年参与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地质作用中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物质组成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以云南老王寨金矿为例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部分;2010年-2012年承担了国家计划项目西南三江成矿带南段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部分中构造热年代学部分;2011年-2012年负责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面上基金山东省中生代碱性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的元素地球化学部分。在深部地质流体演化及其成矿效应这一研究方向上,李春辉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将滇东南地区火山岩中的岩石包头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幔岩,一类地壳岩石捕虏体。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经历了地幔交代过程和未经地幔交代过程两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青藏高原地幔横流对本区影响,指出本区的金属成矿背景受以地幔流体为主要的深部流体成矿体系控制。2、通过对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的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指出金顶铅锌矿的主要成矿物质应是来源于地幔层次的深部流体,在深部流体上升演化过程中与地壳流体混染叠加是金顶铅锌矿的主要成矿机制。在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向上,李春辉通过对印支期中酸性类侵入岩和碱性侵入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讨论了两套岩体之间成因上的联系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同时对研究区的典型地层和岩体进行了低温热年代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区的隆升剥蚀过程;结合对侵入岩体的研究和热年代学工作,试图探讨研究区地壳加厚和区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并提出简单模型。

李春辉勤于思考、严于治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与其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显凡教授合著英文专著1章,英文SCI论文1篇。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大学生奖获得者

 

王友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2009级本科生。1990年5月出生,男, 汉族,山东威海人。2009年9月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学习, 现已保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

王友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在本科期间获得比较优异的成绩,三年总成绩排名专业第一,GPA为3.96,辅修了英语专业双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在多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09-2010学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综合测评专业第一(1/122),并于该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2010-2011学年先后获得校内数学竞赛二等奖、校内物理竞赛三等奖以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北京赛区甲组成功参赛奖,并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综合测评专业第四(4/162),并于该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1-2012学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第三届高校大学生环保创意设计大赛银奖、校内节能减排大赛科技作品类校级三等奖、国际管理挑战赛二等奖、校内地质技能大赛地学基本功单项二等奖、综合二等奖,以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之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单项二等奖、地质标本鉴定单项优胜奖,专业排名第一(1/158),并获得先锋杯北京市优秀团员的荣誉称号。

王友伟严于治学,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完成了题为高邮凹陷吴堡断裂形成及演化的科技创新题目,参与了泌阳凹陷中南部0核三上亚段层序地层及地震沉积学研究项目的部分内容,参与了洪浩尔舒特凹陷项目的部分子课题,并获得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高大维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级本科生。1989年1月生,男,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共预备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高大维乐于科研,先后主持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南大学2011年校级重点资助暑期社会实践、中南大学首届小榄智造创业奖励金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3项,参与老师科研课题2项。现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完成调研报告2份,同时所率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集体获得学术型保研资格。勤恳学习,于2012年以专业综合成绩第1名免试保送中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湖南省第五届绿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中南大学比亚迪奖学金、华东有色奖学金、劳雷物探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10项(次),且先后参加第三届全国边坡工程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第五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等学术会议。他踏实工作,曾获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2届优秀毕业生、中南大学十佳大学生、中南大学荣誉生、中南大学第七届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团优秀学生代表、中南大学优秀学生标兵、中科院地学院201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个人及团体荣誉20余项(次),且在任地科0802班班长期间,所在班级先后获评校先进团支部、院团日风采展示大赛第1名等荣誉多项。爱好文学,作为一名工科生已于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劲草文集》(第1作者),于《中南大学报》文艺副刊、好心情中文网等发表文章20余篇;热心公益,乐于分享,他先后6次获邀参加中南大学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会、中南大学2011年度班长培训班、学院新生迎新大会、新老生交流会等作典型报告。

 

黄杜斌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08级本科生。1989年2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四川成都人。该生思想进步,学习刻苦,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均列专业前二,在学校的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成才表率,顺利通过英语六级和国家计算机测试二级,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校特等奖学金1次,校一等奖学金2次,在2011年获得了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与学生工作,获得了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优秀骨干和百年校庆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先后担任了本08级党支部书记、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等职。积极参加与煤地质有关的实践调研,先后到王庄矿、潞安矿务局、山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院、山东岱庄生建煤矿、贵州六盘水以及河北开滦煤矿等多个矿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撰写了高校地测类专业在煤炭企业的就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专题调研成果集,对煤炭生产一线、研究院所、地质队等各领域的地质与测量专业人员构成,就业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调研,为煤炭地质与测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该团队由于成果突出,获得了首都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团称号。专题调研成果获首都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报告。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一项,对水化硅酸钙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主持了由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北京西山地区硬绿泥石研究,通过电子探针、拉曼光谱、XRD等实验方法分析了硬绿泥石矿物鉴定特征及共生矿物组合,探讨了硬绿泥石形成地质条件和成因,认为研究区红庙岭组中硬绿泥石具有印支期变质矿物特征,为受构造应力影响而形成的应力矿物。其形成还可能与受构造控制的深部热液活动有关。窑坡组中硬绿泥石形成则受到燕山期两期叠加的动力-热变质作用影响。2011年底,获得了获得首届德贻煤地质学教育基金优秀本科生奖。黄杜斌严于治学,本科期间已发表论文2篇,其中第一作者核心期刊一篇。

 

吕颖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水文与水资源专业2008级本科生。1991年6月24日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班级组织委员现正在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吕颖积极进取,成绩优异,先后获得20082009年度三等奖学金,院优秀干部称号;20092010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 校优秀学生 称号、六合天融环保二等奖学金以及2011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2011-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以及首届刘光文奖学金本科生一等奖;并于2012年7月获第四届全国水利优秀毕业生称号。

吕颖从大二开始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其先后参与了吉林省科技引导计划项目《吉林西部高氟湖库底泥氟长期释放机制研究》和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与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有机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输移转化机理 等研究并取得优异成绩。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于大一期间参与申请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膜蒸馏处理乳化油废水的实验研究》,并在世界地质上发表核心期刊文章《膜蒸馏处理乳化油废水的实验研究》;后参加学院组织的CS-TD 科技调研大赛非专业组比赛,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环境管理丛书》发表省级期刊论文《关于过度包装对环境问题影响的思考》,其系列论文《精致包装映射当代经济以及环境问题》在第六届吉林省环保论坛征文中获三等奖;在大二期间作为负责人申请并组织校一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吉林西部水土环境中四季氟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WCEUP 2011发表,并获环境与资源学院第十届CS-TD 科技调研大赛专业组一等奖第二届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二等奖

吕颖积极进取,崇尚科学,在大学期间参与发表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EI 1篇。参与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 1篇,EI 1篇,中文核心期刊 1篇。

 

张诚成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09级本科生。1990年10月出生,男, 汉族,江苏吴江人。2009年9月开始在南京大学攻读本科学士学位。

张诚成的研究兴趣为加筋体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岩土材料的时效变形特性。自入学开始,他便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2011年5月起,他负责一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GFRP智能土钉-边坡体系相互作用特性研究,该项目于次年5月被评为教育部级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他与导师朱鸿鹄副教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根据GFRP土钉拉拔剪应力剪应变的双曲线型关系,建立了GFRP土钉的拉拔模型,并用室内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根据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了土钉轴力、土钉界面剪应力与土钉位移沿钉长的分布情况;提出了根据拉拔试验确定土钉界面抗剪强度与土钉模量比等参数的方法,并基于GFRP土钉拉拔模型进行了参数分析;根据GFRP土钉刚度小的特性,提出用位移控制标准来确定GFRP土钉的容许拉拔力的建议。2、设计并制作了国内首个可用于研究土钉拉拔时间效应的应力控制式土钉/锚杆拉拔试验设备;通过引入Merchant流变模型,提出了可描述GFRP锚杆拉拔时效特性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得到了该模型的数值解;对影响GFRP锚杆拉拔时效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研究,并得到了一些关于GFRP锚杆加固机理的结论。

张诚成严于治学,已发表学术论文1篇,已接收论文2篇;其中EI 1篇,国内核心 1篇。

 

单厚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专业2008级本科生。1989年2月出生,女, 汉族,河北沧州人。2008年9月-2012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专业学习, 获本科学士学位。

单厚香本科学习成绩优异,大学四年平均学分绩点3.96,专业全年级第一名,曾获得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2009年度2010年度国家奖学金,2011年暑期三下乡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服务团队荣誉称号,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第五届华中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邀请赛三等奖 2010年度2011年度校级优秀学生标兵2009年校级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 2011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分别获得614分和573分的好成绩。

单厚香注重科研素养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她先后参与了数项研究项目:2009年负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091049105号项目华南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探究 , 2010年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学工部英才工程科学家计划项目 京山地区微生物岩特征及意义探究, 2010年参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理科基地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项目 华南二叠纪末典型剖面的钙质微生物岩特征对比及义,2011年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湖北崇阳地区二叠-三叠之交生物灭绝与沉积微相演化探究, 2011年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年度创新(拔尖)人才计划项目湖北崇阳地区二叠纪末钙质微生物岩及其古环境意义, 2011年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项目下扬子地区二叠纪末的钙质微生物岩分析探究

经过悉心钻研,她取得了许多成绩和奖励:获得2012年全国地球科学类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创新性实习实验竞赛二等奖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22届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一等奖2011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优秀项目负责人荣誉称号,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震旦杯学术挑战赛二等奖等

单厚香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科技情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型论文1

1

 

 

 

 

 

 

 

 

 

 

 

 

 

 

 

 

 

 

 

 

 

 

 

 

 

 

 

 

主办单位: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办公室

承办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资助单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

    编:潘     宋振清   张立飞

执行编辑:于超美

    核:刘建波   郭艳军   叶威惠

采访编辑:蒋栋蔚   庞博宸   杨杨   于鑫   钱峰   吴子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