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九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第九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颁奖典礼手册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办公室
二〇一八年
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卓越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新中国地质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1904年留学日本,学习造船;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创始会员之一。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校评议委员等,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学人才。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础地质研究所。由于发现䗴科并进行创造性研究,于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其讲稿成为我国第一部独具特色的区域地质学巨著。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自英国回国,历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五十年代中期,还担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䗴科化石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他矢志不渝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了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他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不但提出陆相能够生油,且可以形成大油气田的理论,而且还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找油指导思想。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50年代初就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70岁高龄还积极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即时提出“地震地质”新概念,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关键在于要进行研究、探索。而且提出以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为主的地震预测方法,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提出“安全岛”理论,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他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
目 录
一、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 ................................................ 1
二、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证书 ................................................ 7
三、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奖章 ................................................ 8
四、关于颁发第八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的决定 .................. 9
五、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简介 .................................... 12
一、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从事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广大地质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特设立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第二条 本奖项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额资助。
第三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地质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项学生奖励,一人在同一学历层次上只能获得一次。
第四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共分三个奖项: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2015年起,增设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提名奖,鼓励学生和高校参加。
第五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每年评选一次,届时向全国地质类高校和有关单位发出评奖通知,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告。
第六条 每年评选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提名奖,若干。
第七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由教育部、具有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的代表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办公室负责同志共13人组成,是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的最终评审机构。
第八条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于李四光先生曾长期任教并担任地质系主任的北京大学。由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推荐的7位同志组成,负责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评奖通知、资料发放、材料寄送及轮流承办评奖终审会议等事项。
第二章 评奖条件
第九条 凡是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愿意献身地质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学风正派、成绩优异,做出比较重要贡献的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地质类及地质勘查类(以教育部学科分类为准)本科生、非在职硕士研究生和非在职博士研究生,均可申请本奖。
第十条 申报条件
各类奖项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
(2)遵纪守法,品质优良,学风端正。
各类奖项的分项条件:
1.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1)在地质科学技术的某学科、某领域取得过重要发现或创见,为丰富、发展和提高地质学某学科或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以第一作者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2)在地质科技工作中,提出或发明了某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已经初步验证,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2.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
(1)在地质科学技术的某学科、某领域取得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为丰富、发展和提高地质学某学科或领域做出较大贡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2)通过科学研究,对地质调查、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出重要建议和意见,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3.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1)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在本年级本专业排名前五名;
(2)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创新性试验计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过研究型论文;或做出其他突出成绩。
4.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
参照1.2.3.各奖项的分项条件。
第三章 评奖办法
第十一条 申报程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
1. 个人申请:申请本奖,坚持自愿原则,申请人必须在“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在线申奖系统”(http://earthlab.pku.edu.cn:8080/lsg/)线注册、申报信息和打印申请表。务必确保纸质版与电子版一致,否则申请无效。随附学习成绩和专业年级综合排名证明(只对本科生申请者要求)、个人在科研项目中的排名证明、代表性成果(论文必须提供有效检索证明,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检索证明报告》等)、获奖证明等各种材料,并有2位教授级专家推荐,推荐意见由推荐人书写,并签名。所有申请材料一式五份(含1份原件)。若申请人在三个学历层次的不同阶段报奖,各阶段成果只能使用一次,非当前阶段的成果无效。即:在申报“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时,需提供大学期间的成果材料,非本科期间的成果无效;在申报“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时,需提供硕士期间的成果材料,非硕士期间的成果无效;在申报“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时,需提供博士期间的成果材料,非博士期间的成果无效。”
2. 单位推荐:以学校或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院(所)为基本推荐单位,一般地质类及地质勘查类专业的单位最多推荐6人(本、硕、博各2人)。单位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要逐项进行核实,并提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意见,由单位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连同申请书电子版文件一并报送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推荐单位要对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如发现不符合条件和弄虚作假者,直接取消其评奖资格。
第十二条 评选办法:
办公室登记、专家组初评、委员会终评。
1. 登记:办公室对申请推荐材料进行登记,并按通知要求逐项进行核对、审查,不符合申报要求的视为无效申请。
2. 初评:由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初评。评选出优秀博士生奖候选人7人、优秀硕士生奖候选人7人、优秀本科生奖候选人7人。初评是终评的基础,评审组专家要对初选者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并形成文字,填入申请书有关栏目,组长签字生效。
3. 终评:由委员会负责进行,2/3委员出席,会议有效。先听取专家组初评汇报,全面客观地审阅申请者的材料,并进行酝酿讨论,最后按规定人数,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获到会人数2/3票者即可当选。
4.公示。入选者公示十个工作日,若无异议即当选。如有异议需进一步调查核实者,留下次评奖时复议。
第十三条 颁奖
1. 颁奖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定在每年的10月26日,即李四光诞辰日。
2. 奖励形式:分别向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3. 奖金额度:优秀博士生奖2万元/人,优秀硕士生奖1.5万元/人,优秀大学生奖1万元/人,优秀学生提名奖0.2万元/人。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章程”的修改、解释权属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若本“章程”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
2010年5月20日
修订时间 2014年3月6日
复修订时间 2015年9月5日
再次修订时间2017年9月13日
1
为宣传李四光学术思想,继承和弘扬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鼓励广大地质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由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基金会全额资助,由教育部科技司、国土部科技司、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于2010年共同发起设立了“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成立了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制定了《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章程》。
2018年度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评选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承办,于2018年8月13日和2018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组织专家分别对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申请人选进行了初评和终评。通过专家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2018年度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5人,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5人,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5人,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6人,具体名单如下:
1. 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终评通过人选:
(1)张衎,女,地球化学专业,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级博士生四年级
(2)王文忠,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级博士生一年级
(3)周浩阳,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中山大学 2015级博士生三年级
(4)张青青,女,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6级博士生二年级
(5)胡方泱,男,地球化学专业,2013级北京大学博士生五年级
2. 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终评通过人选:
(1)黄圣轩,男,地球化学专业,北京大学2015级硕士生三年级
(2)王朝阳,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级硕士生三年级
(3)赵正福,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5级硕士生三年级
(4)栾金鹏,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吉林大学2015级硕士生三年级
(5)罗舜钦,男,地质工程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级硕士生三年级
3. 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终评通过人选:
(1)景凡琪,女,地质学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级本科生四年级
(2)张驰,男,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级本科生四年级
(3)古大祥,男,地质学专业,吉林大学2014级本科生四年级
(4)卞霄,女,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桂林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四年级
(5)李欣宇,男,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都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四年级
4. 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人选:
(1)黄炜霖,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2015级博士生三年级
(2)郭自晓,男,海洋地质专业,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15级博士生三年级
(3)程广森,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级硕士生二年级
(4)陆继任,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级硕士生三年级
(5)高子颉,女,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5级本科生三年级
(6)石 静,男,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西南石油大学2014级本科生四年级
凡对以上人员学习成绩、学术成果、学风和科研道德等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截止时间为2018年10月12日17:00)将具体意见反馈至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设立监督电话(62751162)及网上监督信箱(wuyang.li@outlook.com)。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
2018 年9月
1
五、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简介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博士研究生奖”获得者
张衎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年出生,女,汉族,山西运城人。2008年9月—2012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后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张衎主要研究地球早期古海洋环境演化及其与生物演化的关系。博士期间曾赴英国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联合培养14个月。取得的科研成果主要有:
(1)通过系统实验研究,揭示了碳酸盐岩溶解过程中稀土元素和其它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建立了碳酸盐岩全岩稀土元素提取的精确定量溶解法,为运用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示踪古海洋环境演化等奠定了基础。
(2)通过对我国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碳酸盐岩进行详细地稀土元素、铁组分和无机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发现距今约15.7亿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氧化事件,突破了中元古代“持续低氧”的传统认识。同时,该氧化事件恰好对应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再次肯定了氧气在早期真核生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该成果代表了地球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张衎博士期间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多项奖励。在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和《Chemical Geology》上。
Kan Zhang, Xiangkun Zhu, Rachel A. Wood, Yao Shi, Zhaofu Gao and Simon W. Poulton. 2018. Oxygenation of the Mesoproterozoic ocean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eukaryotes. Nature Geoscience 11, 345-350.
Kan Zhang, Xiangkun Zhu, Bin Yan. 2015. A refined dissolution method for rare earth element studies of bulk carbonate rocks. Chemical Geology 412, 82-91.
王文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博士研究生。1993年08月出生,男,汉族,江西吉安人。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9月—2017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文忠从事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地球科学方面的应用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同位素平衡分馏机理研究和地球内部矿物高温高压弹性研究。在校期间,王文忠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的中国科技部973子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并与国内外多位知名科学家展开合作,包括美国卡耐基研究所主任Mike Walter和资深研究员毛河光、斯坦福大学教授Wendy Mao和博士后刘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林俊孚教授和刘嘉超博士后、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黄士春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Simon Redfern等。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
(1)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了碳酸盐矿物之间的Mg和Ca平衡同位素分馏,发现了碳酸盐矿物间的Mg、Ca同位素平衡分馏除了受温度影响外还受到碳酸盐中的Mg浓度的控制。白云石相对其他的碳酸盐矿物,最富集重Mg和轻Ca同位素;Mg浓度降低,碳酸盐矿物与白云石之间的Mg同位素平衡分馏值会迅速降低,Ca同位素平衡分馏值会升高。由于自然界矿物普遍是以固溶体的形似存在,同位素平衡分馏的“成分效应”应当是广泛存在的,这是对同位素平衡分馏机理的重大发现和补充。
(2)为了更好地利用Ca同位素制约地幔地球化学过程,我们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上地幔主要含钙矿物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之间的Ca同位素分馏不仅受到斜方辉石中的Ca浓度影响,而且证实了该成分效应的另⼀个临界点,即浓度低于某个极低值时,同位素平衡分馏值对浓度不再敏感。这对微量元素体系的同位素平衡分馏研究极为重要。
(3)利用第一原理计算获得了上地幔主要矿物斜方辉石高温高压下的弹性和波速性质,发现斜方辉石具有极低的波速比(Vp/Vs),并提出斜方辉石的富集可以很好地解释地震学在地幔楔观测的到低Vp/Vs异常,这对上地幔局部物质循环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4)通过第一原理计算获得了下地幔最重要的矿物布立基曼石的铝端元结构-刚玉在地幔温压条件下的弹性性质,发现石榴子石分解可能是导致地震学在700-800 km观测到的不连续界面的主要原因,并证实Al固溶到布立基曼石里不会对其波速有明显的影响,这意味着Al含量变化不是地震学观测到的下地幔异常体的主要因素。
(5)通过对新发现的过氧化物FeO2H的高温高压弹性研究,发现FeO2H纵波波速要比周围正常地幔值低~20%,其横波波速要低~40%,⼀定量的含氢过氧化铁在核幔边界富集可以很好地解释地震学在核幔边界观测到超低速区。这意味着,核幔边界观测到超低速区很可能是地球深部隐藏的储氧区(过氧化物), 对我们进一步思考地球演化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重大事件,如大氧化事件、雪球地球、生物大灭绝、超大陆的分离合并,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读研以来,王文忠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2016、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等荣誉。除了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王文忠还积极和同行交流与合作,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包括美国地球物理学术年会(AGU)、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哥特斯密特会议(Goldschmidt Conference)、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等。目前已经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发表四篇第一作者文章,与他人合作在《Natur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发表五篇文章。
周浩阳
中山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12月出生,男,汉族,广东惠来人。2009年9月—2013年6月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2013年8月—2018年6月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学生(研究生阶段)、光华教育奖学金、杨遵仪院士特别奖学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项目二等奖和野外地质竞赛项目优胜奖等奖励。
从事金沙江富碱斑岩成矿带金矿的矿床学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包括:1) 在云南北衙超大型金矿的磁铁矿中发现大量纳米-微米级自然金包体,确认了磁铁矿是一种重要的载金矿物,指出铋熔体搜集金是重要的矿化机制;2)建立赤铁矿LA-ICP-MS U-Pb定年技术,获得云南姚安金矿直接成矿时代,证实赤铁矿是一种潜在的U-Pb年龄计;3) 对北衙和姚安金矿开展矿物学研究,识别一系列Bi-Te矿物,约束成矿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
基于以上成果,在国际矿床学期刊《Economic Geology》和《Ore Geology Reviews》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年会、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张青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年3月出生,女,汉族,江苏徐州人。2014年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16年获硕博连读资格,攻读博士学位。
自从2014年进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学习以来,一直从事中生代昆虫分类和古生态重建等研究工作。在硕博连读的近四年里,先后赴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云南、新疆、西藏等地采集化石标本数千枚,已经完成其中500余枚保存在岩石和琥珀中的昆虫化石的分类鉴定和古生态分析工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8篇,包括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和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各1篇。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重建了已知最古老的昆虫真实颜色 对英国、德国、哈萨克斯坦、中国侏罗纪以及白垩纪缅甸琥珀的蛾类标本进行系统调查,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技术对保存的鳞片进行了显微结构分析,为鳞片的演化提供了证据。利用化石鳞片的纳米级光学结构数据重建了侏罗纪蛾类鳞片微结构的三维光学模型,恢复了其结构色。这不仅是已知最早的昆虫真实颜色,也是最古老的昆虫结构色,为复原远古动物和植物的结构色打开了新的窗口。
2、分析和总结了中生代若干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 对中生代虻类化石进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虻科、独须虻科、网翅虻科、张木虻科、蜂虻科等虻类化石,结果表明访花类群在白垩纪中期已经发生了辐射演化,而张木虻科和独须虻科在白垩纪中期的多样性仍然较高,其灭绝可能和被子植物的繁盛有密切关系。对中生代脉翅目、长翅目、双翅目等长口器传粉昆虫系统总结,分析了其口器长度和其对应的植物,发现中生代中晚期传粉昆虫已广泛出现明显的生境分区现象(即特定昆虫只给特定植物传粉),表明复杂的传粉生态关系已经在前被子植物时代普遍存在,挑战了传统观点。
3、完成缅甸琥珀一系列昆虫标本的系统分类工作 报道了白垩纪中期首个寄生性虻类独须虻科,并对其雌性产卵器进行了探讨,表明该类群为拟寄生性类群,其灭绝可能和寄生性的访花昆虫的辐射演化有关;报道了缅甸琥珀中网翅虻科灭绝亚科始网翅虻亚科的最新化石记录,对该亚科的生殖器和触角进行了详细描述,填补了该亚科细节特征的空白,同时将该亚科的化石记录提前了5000万年;报道了现生地理分布局限的头虻科2属2种,对其雌性和雄性生殖器进行了细致描述和对比,结果表明该科曾广布于世界,并在白垩纪中期具有极高的多样性。
张青青获中科院大学三好学生,地奥二等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国家奖学金和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等多项奖励。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Cretaceous Research》等期刊。在学期间积极参加科普工作,合作出版琥珀科普书籍一部:《琥珀-穿越时空的精灵》;发表和合作发表琥珀科普文章3篇,介绍了琥珀的性质、内含物及其科研意义等,分别刊登在《生命世界》、《科学世界》和《大自然探索》等杂志。
胡方泱
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寿阳人。2009年9月—2013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2018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作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交流学习。
胡方泱主要对秦岭造山带南秦岭构造带内的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利用地球化学数据计算大陆碰撞造山带地壳厚度的计算方法。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厘定了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新元古代(~950–620 Ma)和早中生代(~250–190 Ma)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期次、空间分布和成分特征,详细分析了不同岩浆作用阶段内的岩石组合特征、岩石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
(2)提出了陆陆碰撞造山带定量确定地壳厚度的方法,并计算南秦岭构造带早中生代不同阶段地壳厚度及其变化。
(3)论证了南秦岭构造带内的新元古代(~950–620 Ma)古老地块属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并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内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主要源区。
(4)通过早中生代不同阶段岩石组合时代、空间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厚度变化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地质学、沉积地层学、古地磁学以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成果,构建了南秦岭构造带早中生代的动力学演化模型。
胡方泱在研究生期间,获得两次博士期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大学创新奖(学术类),并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和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Petrology》《Scientific Reports》《Gondwana Research》和《Lithos》共发表SCI论文5篇。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奖”获得者
黄圣轩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1994年7月15日出生,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2011年9月至2015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地球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通过推免方式进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进行研究生学习。2018年9月,硕转博,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黄圣轩利用高温高压实验(金刚石对顶砧结合同步辐射X射线谱学)及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地球及行星深部含铁物质的结构及性质,也探索无机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新结构及物性。在读期间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学术交流活动,汇报研究成果。多次到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先进光子源(APS)展开科学研究并进行学术交流。在读期间,取得以下进展:
(1)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方法,通过差应力合成了PbMoO4的一种新型高压相;在高温高压下,PbMoO4分解出一种新型化学计量比的物质PbMo2O7。为探索合成具有新型结构的ABO4型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
(2)通过理论计算预测高压下Fe3S4可经历结构相变,Fe离子重排、半金属性-金属性转变,Fe离子两阶段自旋转变。为理解地球深部的重要组成物质—尖晶石类化合物的高压行为提供了依据和约束。
(3)通过理论计算探究了高压下Fe2O存在的可能性。提出I4/mmm型Fe2O是一个稳定的富铁铁氧化物高压相。为合成新型铁氧化物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据此估算了地球外核底部含氧量上限为4.3 wt%。
(4)通过理论计算预测了FeO2的超高压相变序列。提出I4/mmm型FeO2可能造成超级地球或富水星体深部地幔化学不均一性,为理解超级地球等星体的深部氧循环提供了重要依据。
(5)在获取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原位测定高温高压下元素配分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地球内部元素迁移、成矿作用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基础信息。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国际SCI论文4篇(1篇JGR-Solid Earth;2篇Scientific Reports),第一作者核心论文1篇。获得2015~2016学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三好学生;2016~2017学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此外,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学院争取荣誉。获2015年北京大学“新生杯”乒乓球比赛双打第一名;2016年北京大学“硕博杯”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一名。
王朝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4月出生,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员,黑龙江伊春人。2011年9月—2015年7月在长安大学读本科,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2015年9月—2018年7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王朝阳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岩石成因与造山带演化,主要工作区位于辽吉地区。先后参加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以及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主要负责工作区内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以及光华岩群的研究。王朝阳对华北克拉通辽吉活动带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对区域内广泛出露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变质表壳岩系进行系统采样和大量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年代学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吉林南部发现了约2.7 G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系南吉林地区27亿花岗质岩浆事件的首次报道,该成果补充并丰富了关于对华北克拉通基底的认识。
(2)通过对辽吉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系统的研究,并对前人的研究资料高度整合,在辽吉地区厘定出至少五期花岗质岩浆事件,分别为~2.70,~2.55,~2.19,~2.08,~1.85 Ga,为各个期次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制约。
(3)通过对光华岩群变质表壳岩的研究,认为其中的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分别形成于2.18Ga和2.03Ga;此外,光华岩群无论在岩石组合、年代学特征、还是在地球化学属性上均与古元古代老岭群相类似,认为其应划归于老岭群。
王朝阳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先后获得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地科院三好学生、地科院地质所年度优秀硕士生以及程裕淇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研究生期间,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5篇,包括3篇SCI文章和2篇中文核心文章,分别发表在了《Precambrian Research》《Geological Journal》《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世界地质》上;第二作者文章5篇,包括4篇SCI以及1篇中文核心文章。
赵正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2月出生,汉族,湖北宜昌人。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就读本科,获学士学位(曾获第六次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2015年9月–2018年7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硕士学位。
担任《南哈气田地质特征与有利富气目标预测评价及勘探井部署设计》学生负责人,首次明确Marsel探区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潜力,刻画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揭示不整合及断层输导体系空间配置关系,分析油气运移路径与富集目标,项目组部署探井获得高产气流。参与《致密砂岩气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课题,对比鄂尔多斯东北部二叠系煤和煤系泥岩生烃潜力差异,优选有利烃源岩层段,开展封闭体系黄金管生烃热模拟实验,依据产率和碳同位素结果划分生气阶段,采用生烃动力学参数恢复实际地质条件下的生烃过程等。积极参与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Organic Geochemistry、中国地球科学学术年会等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拓宽研究视野;同时注重学以致用,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首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二等奖、校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学金等十余项称号和奖励。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SCI二区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会议论文1篇;另公开国家发明专利3项,独立调研申报一项课题获得AAP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学会)全球助研金最高金额资助,相关摘要于AAPG官网刊登。
栾金鹏
吉林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 8月出生,男,汉族,新疆焉耆人,籍贯河南项城。2011年9月—2015年6月 就读于东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2015年9月—2018年6月就读于吉林大学,获硕士学位。
硕士期间,参与了导师许文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于介江教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在许文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部分论文的撰写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位于中国东北及邻区俄罗斯境内的佳木斯地块上查明了三套前寒武纪地层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物源,并进一步限定了佳木斯地块的构造亲缘性。
(2)通过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花岗质岩石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了两期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并深入探讨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早期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黑龙江省萝北县石灰窑地区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佳木斯地块北部厘定了一套早古生代沉积建造,为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包括3篇SCI检索论文,分别被地学类杂志《Precambrian 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和《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收录,另以通讯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硕士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吉林大学李四光地学奖学金、五四青年地质学家奖学金、吉林大学一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罗舜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出生,男,汉族。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罗舜钦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加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地球化学科研团队,结合地球科学领域中矿物学和晶体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具有环境修复功能的光触媒技术和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在校期间,罗舜钦参与完成了导师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完成了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创新课题。研究生期间曾赴日本筑波大学生命环境学院交流学习。取得的科研成果主要有:
(1)针对地表水中典型酚类污染物(双酚A),设计合成了新型光触媒。该光触媒具有较高的氧化性和可循环性,可以达到彻底高效氧化分解双酚A的目的。此外,该工作对于双酚A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究,揭示了其及分解路径,阐明了催化分解反应机理。研究工作积累了将来为我国地球环境水体高效氧化净化技术发展做贡献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通过系统实验研究,探究了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光触媒对于不同酚类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揭示了结晶面与氧化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开发原位、绿色、高效净化自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技术奠定基础。此外,结合了静电纺丝、磁性回收等方法,解决了光触媒在大规模应用中所遇到的悬浮难、回收难等问题,为光触媒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罗舜钦研究生期间多次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术报告会一等奖、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等多项奖励。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scale》、《Chem Cat Chem》和《Ceramics International》上。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大学生奖”获得者
景凡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女,汉族,陕西延安人,1996年2月出生。2014年9月—201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学习,成绩优良,多次获得专业奖学金,并已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和志愿活动,获得优秀志愿工作者,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称号。
科研上,2016-2017年先后两次以负责人的身份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其中一项申请获得国家级资助,以评审“一等奖”的成绩结项,被学校评价为优秀。目前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实验,项目围绕表生地球环境下生物炭对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污染控制,根据吸附-解吸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吉布斯自由能、解吸附迟滞系数等探讨生物炭老化前后对PAEs的吸附作用机理及其稳定性,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炭对水土环境中污染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获2017年校级第十三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为报告人参加2017年湖北武汉生物质炭与生态功能学术研讨会和2018年韩国第二届国际生物质能源环境会议(BEEM)。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发表论文两篇。
张驰
张驰,男,汉族,山西晋城人,1996年3月出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石油地质学专业。
生活上,他严于律己,作为中共党员,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曾先后担任院团委副书记、所在班级的班长,任职期间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优秀团干”等称号。勇于实践,曾先后两次率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浙江、北京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浙江遂昌金矿的环境生态问题以及北京市老城区文化开展了深入调研工作,获得良好的成果。先后两次获得“首都大中专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实践成果在校获奖多次,并参加中国地调局实践活动,获得二等奖。热爱体育运动,率领所在班级在院级比赛中实现“四连冠“。他在本科期间的学习生活中勤学好问,养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习惯,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多次。
科研当中他积极好学,在本科导师邵龙义导师的指导下,自大二年级便投身于科研项目当中,参加2014级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工作,多次前往实地进行地质勘查,对野外发现的地质问题进行总结,对该区长龙山组的岩相以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得出了其沉积模式与层序地层格架,对我院开展暑期京西地质实习提供了科研材料,并将所得成果整理成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古地理学报》中发表论文一篇。随后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结合导师指导,对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的岩相以及沉积相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采样品进行的一系列有机地化实验总结出该组的页岩气地质条件,将所得成果整理成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煤田地质与勘探》中发表论文一篇。除此之外,他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在第一届全国煤地学大赛中获得“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双一等奖,在第九届挑战杯选内选拔赛中荣获三等奖。
古大祥
1996年11月出生,男,汉族,四川乐山人。2014年9月—2018年7月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目前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攻读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
古大祥一直热爱地质学,有着踏实刻苦、奋发图强的学习劲头,同时具有敏捷的地学思维,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他的学业成绩优异,四年总成绩始终名列专业第一,平均绩点为3.726,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人才奖学金“三等奖”、李四光地学奖学金、校优秀学生、校优秀毕业生以及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五四青年地质学家奖”等多项荣誉。
古大祥有着丰富的野外经历,善于将地质理论和野外现象相结合。本科期间的所有实习成绩均为优秀。他曾参加“西北大学秦岭造山带联合实习”,在陕西秦岭地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野外调研,自主完成调研报告一篇,被评选为优秀报告。2017年暑假,他和论文导师一同前往辽宁营口地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地质工作,完成研究报告一篇,同样被评选为优秀报告。古大祥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地质技能,他在大一作为队长参加了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认识实习地质技能与知识竞赛,带领竞赛组夺得一等奖。之后在吉林大学第六届地质技能大赛中,他再次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获得野外竞赛单元一等奖、标本鉴定单元二等奖、综合应用单元三等奖、综合地质知识单元二等奖。
在科研方面,古大祥曾组织团队申报并开展了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吉林夹皮沟金矿带二道沟金矿找矿标志研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他认真负责,不惧艰险,和项目组成员一起深入1410米深的矿井进行矿山地质调研。有着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追寻地质真谛的热枕。最后,基于研究成果,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了科研文章《吉林夹皮沟金矿区二道沟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并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黄金》上。此外,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辽宁营口地区大石桥组构造变形研究》已被评选为吉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卞霄
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1995年12月出生,女,汉族,山东滨州人。2014年9月-2018年6月在桂林理工大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卞霄同学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综合素质稳定排名专业年级第一,平均学分绩点4.3, 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荣获国家奖学金及三次校级特等奖学金,曾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班级团支书,荣获广西区优秀共青团员,广西区优秀大学毕业生,学校十佳团支书,三好学生等。同时作为学校“十佳”团支部书记,卞霄同学带领班级团支部连续两年获评学校优良学风班、“五四红旗”团支部、,及2016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的荣誉称号。
卞霄同学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于2017年8月跟随学校看世界项目组前往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完成了为期16天的“伏尔加河流域地质与古生物夏令营”的专业学习活动,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平台下海滩沉积深化研究”,该项目入选全国第十六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国赛,项目成果获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优秀论文奖;另外参与的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的分析鉴定”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南海海底扩张的年代与过程:周缘地块中生代古地磁制约”也已顺利结题。
李欣宇
成都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专业本科生。1996年1月出生,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2014年9月—2018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
李欣宇勤奋努力,成绩优异,地质理论基础扎实,野外工作技能丰富,经选拔考试进入卓越工程师班级学习。自大学二年级开始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先后在内蒙古、川西和贵州等地参加野外地质工作,在大学四年级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本科在读期间,以第一负责人完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1项和成都理工大学科技立项项目1项;参与全国学术会议2次并作学术报告;参与发表论文共11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篇,第三作者中文核心论文2篇,第一作者会议论文2篇。曾获得省级摄影比赛三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奖学金,成都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本科学位论文被评为成都理工大学百篇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优秀学生提名奖”获得者
黄炜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1990年7月出生,男,汉族,湖南长沙人。2008年9月-2018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别获学士(双学位)、硕士、博士学位。2016年9月-2017年10月,国家公派(高水平项目)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
2018年5月,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同年,被中南大学聘为“特聘教授”。目前以“优秀青年学者”人才身份引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副教授职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黄炜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2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JCRQ1,IF=4.942,TOP期刊,其中1篇被评为ESI热点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1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JCRQ1,IF=5.228,Nature子刊);4篇发表在Geophysics(JCRQ2,IF=2.391,勘探地球物理领域最顶级期刊,其中1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3篇发表在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JCRQ2,IF=2.528);2篇发表在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JCRQ2,IF=2.892,其中1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发表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核心期刊)。此外,以唯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以第二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以其它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以及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3篇(第一作者15篇)。近三年总被引用593次,h指数15,i10指数17(Google Scholar)。仅在ResearchGate上就有近万人阅读过其文章。
黄炜霖常年担任Geophysics、Computers & Geosciences、Geophysical Prospecting、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等多个国际SCI期刊,及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SEG)年会、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EAGE)年会等多个国际会议审稿人。近三年在国际场合(美国和欧洲)做学术报告13场。2018年受邀作为会议主席前往丹麦主持EAGE年会1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黄炜霖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12项奖励,综合测评1/39(超过第2名近60分)。作为项目组长或组员参与“973”、重大专项以及中石油中石化横向等多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和跟随,已被他人推广到多个方面;在工业界,已被应用到多个工区解决油气勘探中的多项棘手问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部分成果已移植到商业软件上。
郭自晓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地质博士研究生。1988年12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赵县人。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就读于石家庄经济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就读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地质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郭自晓主要以古海洋和现代深海地质体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元古代古海洋硅质叠层石中蓝藻微化石和冲绳海槽北部冷泉区富铁碳酸盐烟囱体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博士期间,乘坐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参加了为期44天的中国大洋第37航次第二航段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科考,且先后在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辛辛那提大学(美国)、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内外实验室完成了实验测试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1项国家973计划、1项中科院先导B项目和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如下:
(1)运用高精度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探针及纳米离子探针,研究了保存于中国北方中元古代高于庄组(~1500 Ma)硅质叠层石中的蓝藻微化石,首次提供了中元古代可信的蓝藻细胞的元素分布及特征碳同位素值,获取了产氧光合作用与中元古代厌氧海洋的直接证据,支持了元古代海洋中持续存在的产氧光合作用及早期地球上延迟的氧化,对于深入理解地球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2)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仪等技术,进一步对高于庄组(~1500 Ma)的蓝藻细菌微化石细胞埋葬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中元古代海洋中石化的蓝藻细菌的形态、元素、同位素以及分子结构特征,提出前寒武纪燧石中蓝藻细菌细胞壁及鞘体优于细胞内含物的优先保存模式,并认为低温下快速硅化对其保存的完整性起了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提出了保存于前寒武纪岩石中蓝藻细菌的埋葬学模型。该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古老地层中微生物化石的形成、保存,以及寻找地质记录中石化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3)运用高精度的纳米离子探针,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近边结构吸收谱,研究了冲绳海槽的富铁碳酸盐沉积体,首次阐明了富铁碳酸盐管道中黄铁矿的硫和铁的来源,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形成模型。该样品可能代表了第一个与铁氧化物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相关的碳酸盐沉积体中的化石记录。相似的富铁碳酸盐沉积体已经在其他冷泉环境中发现,因此,该过程可能在大陆边缘次表面甲烷及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郭自晓曾担任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三好学生等称号。博士期间,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于国际著名地学学术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Precambrian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上发表3篇SCI论文。此外,2017年受邀为Precambrian Research审稿1篇。
程广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2月出生,男,汉族,山东济宁人。2012年9月—2016 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获学士学位;作为推免研究生,2016年9月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攻读硕士学位。
在硕士研究生期间,程广森从事岩石物理驱动下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研究,在叠前地震非线性AVO (Amplitude-versus-offset) 反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具体成果如下:
(1)发展了叠前地震非线性AVO反演方法
叠前地震AVO反演在油气勘探,特别是在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常规的叠前地震AVO反演主要利用Zeoppritz方程简化而来的线性近似方程,这些线性近似方程基于小角度入射及地下介质界面两侧弹性参数相差不大的条件假设,然而实际地下介质难以满足这些要求。针对叠前地震AVO反演中线性反射系数方程精度较低且难以适用于地下介质弹性参数相差较大的情况,程广森推导了多个高阶非线性近似方程,进行了相应的叠前地震非线性AVO反演方法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弹性参数的反演精度、拓展了叠前地震反演对实际地下介质的适用范围。
(2)精确反射系数方程的推导及弹性参数敏感度分析
常规基于精确Zeoppritz方程的近似方程省去了二阶以上的高阶项,且基于地下介质弹性参数相差不大的假设条件,遇到差异较大的强反射界面会导致一定的误差。鉴于此,程广森推导了精确的反射系数方程,保证方程精度不变的同时减少了待反演弹性参数,从而增加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方程参数敏感性分析,选择反演较为敏感的弹性参数从而提高了地下介质的反演精度,有助于进一步的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
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Interpretation》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2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赴美国参加了第87届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国际会议(SEG)作张贴报告;发表国内会议2篇,参加了第三及第四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作口头报告。研究生期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获“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
陆继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06月出生,男,壮族,广西南宁人。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桂林理工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2015年9月—2018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习,获硕士学位。
研究生期间,陆继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开拓学术视野,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主动与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微地震信号处理方面研究,在微地震信号去噪和微地震信号到时拾取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具体如下:
(1)提出了基于拉东变换的中值滤波方法,能够对不同地震波形进行自适应滤波,减少了人工干预调节。
(2)提出了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的微地震信号波达拾取方法,不仅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还提高了识别分辨率。
目前这些研究已发表在《Acta Geophysica》、《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国际SCI刊物上,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项。
高子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1997年2月出生,女,汉族,江苏兴化人。期间曾担任班级学习委员、院青协组织部部长等职位。
高子颉综合测评成绩两年位于创新班第一(创新班有超前的培养体制,一般单独排名),大二学年位列全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科技创新之星”(全校仅十人)、“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员”、“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各大竞赛中也表现出色,曾获2018年全国地质技能竞赛野外组一等奖(排名第一)、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2017年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7年五一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等8项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曾获得2018年普通地质综合应用竞赛冠军、2018年校级地质技能大赛一等奖、2018年校级地质技能大赛最佳技能奖、2017年地学院大学生学术论坛一等奖等10项校级学科竞赛奖项,并入选地学院暑期赴美实习项目,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杰克森学院(Jackson School of Geoscience, UT Austin)前系主任Ronald J. Steel教授的带领下在美国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德州进行15天的地质考察和交流访问,并获得Steel教授的推荐信。
高子颉同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探索科学的未知世界,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白云石有序度的控制因素》,该文章主要通过对比人工合成白云石的实验机理和现有区块研究的数据结论,来探讨影响白云石晶体有序度的微观、宏观因素,旨在更深入理解白云石的成因。
作为曾经的院青协组织部部长,高子颉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传以及志愿者团体管理的优化,负责的环保支教项目获得2017年校级十佳优秀志愿项目(排名第二),并且以此为案例进行深入挖掘,探讨了现有的大学生环保支教运营模式的发展方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环境教育》。定期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普宣讲活动,以分享知识,传播快乐为信念,在辽宁盘锦的育才中学、胜利小学和北京延庆的康庄小学等学校进行科普授课,反响热烈,累计科普(环保、地学文化)课时达24课时,惠及小学生达500人。并作为目前唯一受到邀请的本科生,主讲了第十七期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的学术沙龙,分享了效率App的进阶技巧和组合使用,及标签管理和笔记本分级命名在地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
共获得30项学科竞赛奖项及荣誉奖励,其中国家级8项,省市级3项,校级19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文章2篇,合作EI文章一篇。
石静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勘查工程2014级本科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1995年9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四川乐山人。2014年9月-2018年6月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目前已成功推免至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继续深造。
石静始终坚信“努力而不功利,功到自然成”。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让他在成长道路上逐渐成熟,同时培养了他坚忍不拔、一丝不苟、认真务实的性格,使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执着的追求和信心!
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在学生工作方面,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心。大一进校,他就担任资源勘查工程2014级国际班心理委员。从大一的第二学期开始,他一直坚持担任资源勘查工程2014级国际班学习委员。在同班级里其他班委的一同努力之下,带领班级同学取得了四川省及全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西南石油大学“十佳班级”,西南石油大学“优秀团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勤奋努力,学而不厌:从进入大学开始,他就一直把学习放在首位,清晰的意识到大学学习的自主性,因此,他积极投入到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当中,给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并且端正学习态度。课前,他认真预习;课上,他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老师;课后,他勤于思考,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大学四年,他以学分绩点4.30的成绩位于专业第一,并最终以专业第一获得推免资格。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他还经常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力图真正运用课堂内所学知识,取得第二届油气地质大赛(综合组)全国三等奖,第二届油气地质大赛(单项组)优秀奖,第五届“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全国三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西南石油大学赛区二等奖。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他也尝试交叉学科的应用,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西南石油大学数学竞赛二等奖,西南石油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西南石油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西南石油大学第八届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等。丰富的学科竞赛经历,也让他在综合测评上位于专业第一。
知行合一,积极实践: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大学生,最有效地将知识融入实践中的方式,便是通过课外的开发性实验。他负责的校级重点开放实验项目“基于三维室内定位系统的研究”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二等奖,同时也被推荐成为了四川省创新实验项目,同时还成功申请了四川省创业项目“Seis2A地震属性分析系统”。基于研究的成果,他作为学生第一作者,申报发明专利一项,其中一篇论文被IEEE会议收录,受邀参加武汉大学第五届 Ubiquitous Positioning Indoor Navigation and Location-Based Servi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做学术汇报。此外,他还参与了道达尔石油公司培训,并且顺利结业。在社会实践当中,他作为队长,成功组织两支社会实践团队,赴乐山大佛进行文物保护的宣传,以及对政府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同时,他还参与了学校第四批进德修业项目“小珊瑚”计划,关心关爱新都区留守儿童,给他们带去温暖与知识。获得大学生知识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他的大学时光当中,有过发自肺腑的欢笑,也有过刻骨铭心的哭泣,但是不管如何,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石静用青春描绘着梦想,用努力和拼搏续写着中国地质类专业学子拼搏的人生。
主办单位: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办公室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助单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